热河故事(38)避暑山庄—忆昔万树园
承德 钱宝林
“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清朝皇家的避暑山庄如同中华版图的缩影。西北的黄土高原,东北的莽莽山林,北部的蒙古高原,南部的湖河港湾,中部的海上三山,无不展示着祖国的壮美山河。国人骄傲,世人赞叹。这期故事,我带券友们穿越时空,回到近300多年前康乾盛世的山庄万树园。
清帝在山庄依自然地形开辟“万树园”,乾隆期被正式命名,28架蒙古包和大幄设置期间,在于投合游牧民族的心里,安排出他们所熟悉的草原、麋鹿、马匹、帐房等生活环境,其目的真是用心良苦,显而易见是为了那些来到承德觐见皇帝的少数民族首领,置身于万树园中,就像在自己的家乡生活一样,有着宾至如归的感受。这种精心打造的环境和营造出的气氛虽然很浓烈,但皇帝还嫌不够,竟人为地增添了草原牧民所喜爱的运动性、流动性的文体活动,比如跳骆驼、赛马、马技、相扑、民族歌舞等。这些活动,一般是在与少数民族各部的首领和外国来使到山庄举行宴请时表演的,时间是从下午一直延续到午夜,可谓盛况空前。在这里,乾隆皇帝出于政治目的,利用万树园的优美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向东南亚和欧洲等外国来使一展华夏帝国的风采。
跳骆驼赛
跳骆驼是一种习武的体育项目,表演的时候首先是牵来高两米以上的骆驼,立在大幄前的开阔平坦之处,一名跳驼人上下紧身短衣,轻装利落,走向场地,站在骆驼的一侧,弯腰踢腿,准备片刻,屈腿挺身,突然拔地而起,越过骆驼的两峰之间,向另一侧飞去。当落在另一侧时,身体直立而不倒,就能博得一片喝彩之声。另外,还有一种以人为驼的玩法。据《满族大辞典》介绍:跳骆驼,源出清代八旗军的军事训练。满语叫"跳特猛"。玩法是:约10人为一驼队。每人弯腰,把手放在膝上作骆驼状,“驼”间稍拉开点距离。发令后,队列最后一人跳起,依次从九条 "驼背"上分腿跃过,然后,高喊一声 “到”,仍俯身作驼状,哪组最后一人先跳完,哪组为胜。
马技表演
马技表演也是扣人心弦,一名骑手驰马而来,当掠过大幄的时候,忽然站立在马背上,任凭快马飞奔,仍稳立如山。紧接着又一骑手出场,他单足立于马上,另一条腿向后翘起,好似一只飞燕与奔马并驾齐驱,观者叫好如潮。下一组骑手技艺更高,只见二人驾驭奔马,对面驰骋,当二马错蹬的刹那,二人腾身互换马匹。还有更惊人和身怀绝技的,二人同乘一匹快马,在疾跑之中,前者腾身跃起,后者纵于马前,二人交替动作,似车轮旋转,使人眼花缭乱,赢得一片掌声和叫好声响彻万树园的上空。
此外,大幄前的野宴席间,习惯举行摔跤比赛,类似于秦汉的角抵、唐宋的相扑,不过满洲旧称为布库。参加比赛的人,身穿多层密缝的褡包,腰间系带,徒手角力功夫相搏,胜败以扑地为准,这项运动是力量与技术的结合,优胜者皇帝当场赏酒。
民族歌舞
在皇帝举办的野宴中,还可以欣赏到民族器乐和歌舞,在宽阔的草地上,民族歌手引吭高歌,在笙、笛、胡琴、阮、三弦、火不思等民族器乐的伴奏下,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乐曲和歌声,头顶酒碗,翩翩起舞。舞至高潮,姑娘们围绕宴桌,轻盈地旋转,而头顶上碗中的酒却一滴不洒。宴奏中,当乐曲和歌声戛然而止的时候,舞蹈人无论转到哪张宴桌都要立即收住脚步,舞蹈人把酒碗放在前额做倒腰动作,随即乐曲又徐徐奏起,姑娘的腰肢一直弯曲到与宴桌平齐,赴宴人双手从姑娘的额头上取过酒碗,便一饮而尽。这是用舞蹈的形式劝酒,宫廷称这种劝酒进食的办法叫侑食。意思是使赴宴的王公大臣、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尽兴,而又不失体面和风雅。
烟花火戏
万树园前最大、最热闹的欢庆活动,莫过于夜晚的火戏。因为火戏开销很大,不是经常能举行的,只有皇帝宴请重要的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才在大幄前开阔的草地上燃放烟花和火戏。
烟花和火戏是有区别的,烟花多以旋转、纵向升空施放的火花和五彩缤纷的灯彩为主,而火戏是烟花中施放的图形和物体。
据记载,清代在避暑山庄举行火戏的情景是这样的:夕阳西下了,山庄仍沉浸在欢乐之中,远望东方山巅的磬锤峰,犹如一根擎天柱,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渐渐地由粉红色变成了玫瑰紫色,近观波光粼粼的湖水,在月光下悠悠地闪动。当夜幕降临,高低错落的楼阁亭台,宛如一幅幅剪影,大幄前的草坪上,一排排火戏架竿等距离地排列着,周围挂满形状各异的彩灯。观看火戏是野宴宾朋的高潮,人们期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这时,万树园内寂静无声,只听御前侍卫内大臣传谕:“燃放火戏!”这高亢嘹亮的口令,即刻打破了山庄的静谧。
大幄前数十架火戏盒子被侍卫们点燃,药线发出嗤嗤声,随即一声轰鸣,闪出一道彩虹,似孔雀开屏光彩夺目。这层火戏盒子燃过,紧接着架竿上上的盒子又燃放出传统的《天女散花》、《天仙配》、《白蛇传》等戏目,这就是烟花中的戏剧——火戏。火戏过后,架竿上突然又垂下座座烟火的楼阁和宝塔,大放异彩,无数只烟火鸽子和喜鹊乘火势飞出,壮观之极。
火戏节目稍停,大幄两侧玉磬声声,唢呐高奏,丝竹悠扬,鼓乐喧天。3000人手举彩灯缓缓从大幄东西两侧行出,恰似蜿蜒蠕动的两条金龙。3000人的队伍井然有序,同声高唱《太平歌》。两龙交汇,翻腾旋转数圈后,手持彩灯排列成一个“太”字,随即又旋转组成一个“平”字,右依次排列成“万”字和“岁”字。在升平乐曲的伴奏下,3000人手持彩灯,同时摆出“太平万岁”四字,万树园内响起一片“太平万岁”、“国泰民安”的欢呼声。这时,烟花怒放,声如霹雳,光烛半空,在弥漫的烟雾中,千万条金色和红色的烟花鲤鱼奋然跳跃。乾隆皇帝曾观看一次大型火戏后吟诗一首:
岩风入夕觉轻寒,五月烟花快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