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 州 行(一)
今年年初,在制定省券协年度计划时就安排了组织会员春游的项目,经过认真筹备,协会决定,于4月22日至23日组织会员及家属,去忻州地区旅游观光。22日一早,来自全省各地的二十名券友和家属,在并州饭店门前集合,在吕凌会长的亲自带领下,乘坐一辆中巴旅游车,开始了为期两天的春季旅游活动。
一路上,晴空万里,春光明媚,到处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中巴车驶出高速公路,在原平高速路口,与早已等待的王维东副会长和李洛书老会长及家人乘坐的小车汇合,然后在维东会长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原平市石鼓山景点。
一、石鼓山
石鼓山距原平市15公里,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峰峦陡壁间,有巨岩突出,形似石鼓,所以当地通称其为石鼓山。来到景点门前,门楣上“天芽山”的匾额让人费解,向维东请教,得知原本这里叫天涯山,前几年,一位省委领导,心血来潮,给其改名为天芽山,意为和海南的天涯有所区别,殊不知此“天涯”是隋唐以前文人笔下风雅所致,比清雍正十一年海南题写的彼“天涯”早了千余年。随着省委领导的变更,天涯山恢复了原来的名称,只有这块匾额,成为长官意志的产物,必将成为过眼云烟。
远望天涯山,群峰罗列尤如犬牙交错,山势所指皆直插穹宇。坐游览车来到山前,一座大型雕塑赫然醒目,一位古人身背老妇人,面色凝重,正在费力跋涉。高台上题有“忠孝台”的石刻,原来是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背着老娘的塑像。
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尤其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古今中外谁人能及,不可不谓忠心耿耿。介子推“辞官不言禄”, “背母隐居”成为中国历史上“忠孝第一人”。他的母亲传说是孟母那样的贤人,言传身教之下,自然对儿子品性的形成有着正面的影响。他不愿效仿那些功利之辈,而且贬斥他们,所以拒绝接受赏赐。晋文公放火烧山,就是听信了谗言,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为了保母亲,他会出来的。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然而,这里和介子推有瓜葛吗?
景区的主任,是维东的朋友,他为我们讲解了缘由。大约是元代初。一位姓延的介休人乐善好施,他在石鼓山下办了一个舍药院,意在为当地百姓消灾除病。有一天夜深,这个姓延的介休人刚刚睡下,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的人喊马叫之声。姓延的介休人非常惊异,就隔着窗户问道:“ 窗外是什么人?”让他感到更为吃惊的是,窗外的人竟回答说:“乃介子推驻兵于此。”后来四乡百姓就干脆把舍药院改扩建成了介子推行宫。东周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于是这里近七百年来的寒食节(此地叫石鼓庙会)就显得特别热闹。主任还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园内的石鼓神祠,在三间正殿前,悬有元代的“精忠纯孝”匾,殿内塑介子推及其老母像。正是凭着这个传说,景区近年来,着力打造忠孝文化主题园区,塑造有二十四孝等群雕,确实吸引了很多的游人。
在天涯峰的左侧,莲花峰上的肖形石鼓最为壮观,那“鼓槌”形若巨勺倒扣,昂然翘首,有一种撼天动地的气势。据说如遇有风的天气,从鼓槌下经过,便能闻得阵阵“鼓声”。 忻州籍的金代诗人元好问,有《天涯山》七言长诗,诗中有“唤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汀妃出歌舞”的妙句。事实上“天涯”与“石鼓”实为两山。天涯山居东,石鼓山居西。两山摩肩相依,十分亲近,故渐次呼为一体。
看着眼前鬼斧神工造化般的美景,听着悠久的动人传奇,你会为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所深深吸引。当我们打听是否有过门券时,主任回答说,尽管2011年以来,景区建设投入了1.2亿元,已经初具规模,但隔离设施还不完善,景区已经设计了门券,但正式使用,还要等一段时间。我们都委托维东会长,一旦开始使用门券,一定要为我们留下一张。
整装待发
充满期待
上海券友熊伟(右)
王维东迎接(从左到右张岩、王维东、吕凌、熊伟、赵廷文)
天涯山大门前合影
介子推背母雕塑
天涯山前
莲花峰
石鼓峰
景区主任讲解(中)
请继续关注忻州行之二——忻口战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