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融合的见证

——由文津阁谈起

承德:杨帆
显示日期2008-01-30;访问次数:593; 电脑端
图片总大小:519KB;最小图片:48KB;最大图片:150KB;
修改标题和作者 修改文章
    承德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的修建,充分反映了清康乾一代帝王继承先帝意愿,融汇中华文化,建设统一国家的精神。山庄园林建筑取东西园林之美景,纳南北艺术之特点,移天缩地,汇聚一园,成为祖国山河的缩影;周围寺庙,广采各地寺庙建筑精粹,金碧辉煌,这是在硬件上的表现。软件上,为多民族团结,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断东巡南巡,抚柔盟会,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 和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清代编篡《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重视文化,重视民族团结,广开言路,广纳人才,融合中华文化举措的见证,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贡献。
 
 
 
文津阁门券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万树园以西,试马埭的低岗后面,南山积雪之阳的山脚下,建于1774年。建筑造型、制景手法匠心独到,园中有园,自成气候。四周低矮白灰花墙,内外水流环绕,假山嶙峋,亭台得势,古树峥嵘,藓草涵孕。假山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身影,又有承德十大名山的缩写。横岭纵峰,沟桥岗壑,各自争奇。假山之下,曲洞幽穴,明窗暗室,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走出山洞,忽然面临深池,池内映弯月,时隐时现,,仰望天空,则艳阳高照,日月同辉,实为奇观。跨过石板桥,便是主体建筑文津阁,六楹面南,总长26.2米,进深五间,前后设廊,,通高13.8米。外观重檐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中层藏书,阳光不能直射。
主殿乃仿浙江范氏(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天一阁”(取易经‘天一生水’以水克火之义)形制而建。阁内曾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年间由陈梦雷、蒋廷锡等总纂。全书一万卷,五百二十五函。。
    《四库全书》是一部宏大的丛书。在民间征集过程中,按现在的话说 ,就是解放思想,充分民主,解除顾虑,广泛动员。因而,各地官府、民间纷纷把各种存书送到京师。 从乾隆37年(1772年)开馆篡修,历时十年完成。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收书3457种,79070卷,订为36300册,是世界罕见的巨著。编纂四库全书要求非常严格,一百多人同时工作,每天抄写有标准,有定额。各工序衔接有序。有严密的借还手续。用纸都定量,抄错的废纸也要记录在案。
为了贮存《四库全书》,在北京紫禁城 修了文渊阁 ,盛京修了文溯阁,圆明园修了文源阁,与承德文津阁同称北四阁。到乾隆52年,又续抄三部,存放于扬州文汇阁 ,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这三阁称南三阁。
    那时文津阁共有书一百一十五架,6720套,可谓“秘籍满架积书充栋”,蔚为大观。阁内书格书匣皆为楠木所制,发散出来的楠木气息合着纸墨香,弥漫全阁令人心醉。
    纪晓岚曾经有文说:为编写《四库全书》 多次来避暑山庄, 对避暑山庄春夏秋冬“ 四时之胜胥览焉”。
    文津阁两侧,东有亭西有廊,亭内有石碑,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的《文津阁记》,为乾隆帝御笔。
    乾隆每来避暑山庄,都要到文津阁阅览图书。,在乾隆56年夏,发现一处脱写,应该写的没有写, 非常生气,下令把总篡官纪昀和详校官庄通敏交部,分别议处。乾隆在谕旨里严肃指出“如再不悉心校验,经朕看出,必将纪昀等加倍治罪。不能再邀宽待也。”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北京的《四库全书》 被毁。1915年,文津阁的四库全书》调运到北京, 后移到北京图书馆。馆前的街道也因此改名为文津街。 当时鲁迅在教育部任职,他曾接手转移书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 热河画院搬进文津阁 ,游客进入,需要购票。文津阁 的门券就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避暑山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 为了加坚强对文物的保护,热河画院迁出。如今的文津阁,是避暑山庄内的园中之园, 景色幽雅静谧,免费游览。对于门券收藏者,则减少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门券 。
                       
    文津阁照片
 
    了解历史背景有助于认识门券的价值。 看文津阁门券 ,能留给我们那些思考呢?  
    一个王朝的兴亡,常常与帝王对文化的态度,个人文化水准有关。明神宗(万历),到崇祯自缢,前后六十来年,长期腐朽荒淫,国事昏暗,国库空虚,阉党乱行。万历自幼不读书,几乎就是文盲。经常不朝,不理政事。其后的泰昌帝只知玩乐,短命而死。天启帝终日沉醉于木工,视国事如儿戏。天怒民怨, 北方努尔哈赤崛起,中原农民起义。内外交困,导致灭亡,既是天数,也是人为。
    清朝所以能在这个期间,迅速壮大发展,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康熙几个人前赴后继地重视、运用和善于融汇中华文化有关。这表现在他们能学习汉文,采纳汉习,使用汉人、汉制等多侧面。
    帝王有无上权力的时候,可能走两条道路,一条是秦始皇式的焚书坑儒,无视文化,信奉绝对权威。李自成实际走了项羽和秦始皇的路子,进入北京的四十几天里,以为天地之间,唯我为大,任意部下掳掠、放荡。闹得北京人人自危,一片混乱,大将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以致“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以致在清军面前大顺军一败涂地。
    李自成是驿卒出身,没有什么文化,手下最高文化的仅是个举人。很多高级将领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得天下,好享受” 的思想水准。能成为造反的领袖,却不能成为治国的君王。
    在李自成入北京之前,皇太极、多尔衮曾多次进攻北京而不克,明朝军民凭借坚城高墙,一致抗敌,迫清不得不收兵。崇祯在关键时刻妄杀抗清英雄袁崇焕,自毁长城,成为明朝败亡的转折点。李自成破城,得利于天时人和。进城后的胡闹,一下子 大失人心。山海关战败,逃回北京,不思如何整顿军马,凭借坚城,与清抗战,却匆匆忙忙地举行登基大典,几天后清军兵临城下,只好弃城而逃,逃跑时又在紫禁城放了一把火。这些行径,都反映了绿林草莽的思想认识和处事方法。
    清朝则不同,走的是另一条路——融会互通、和睦共处。皇太极和多尔衮学汉文,仿汉制,招降了许多汉人做官,并且采纳汉官的建议,推广汉人的文化。
    多尔衮对北京城采取的是官仍其位,民仍其职的政策。所以,当清军到了北京城时,官民开门,焚香迎接。谁能宽胸博纳,谁就有力量;谁让老百姓安定,老百姓就欢迎谁,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雪后文津阁
 
          

(笔者愿意和券友交换其它六阁的门券或相关图片。)  
 
 
 
 
编辑: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