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专列12日游记事—熹园
承德 钱宝林
时间:2017年3月24日
地点:婺源—熹园
天气:雨
熹园小巧又不失大气,文化氛围,山水相依,自然景观印刻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见了惊叹不已。
(“文公阙里”牌坊,又是景区入口。元统二年(1334年)婺源知州于文传以颜子、孟子在故宅立庙的先例,请求朝廷在朱熹故居建立文公庙,得旨核准,故在城南明道坊,以朱韦斋(即熹父朱松)故居为基,始立朱子文公庙和文公阙里牌坊。)
还是在雨中,当然,比起刚才在洪村的大雨小了许多。能够让我们撑着伞细细地打量这座“文人写意山水园”。
别看熹园入口的门脸不算大,可入得门来,眼前尊经阁似乎给你使了个障眼法,就像避暑山庄东宫的最后一组建筑“卷阿胜境”一样,一旦你转了过去,平湖楼台,使你一下子豁然开朗。我们且看它有何妙处?
进得门来,美景扑面而来,望前面,尊经阁飞檐攒顶,向左看,一桥飞架,桥下怪石嶙峋,小溪潺潺。流水声响悦耳,我们宛如踏入了仙境。
转过尊经阁,眼前豁然开朗,平湖楼台,点缀有秩,小巧玲珑,仿佛玩偶,与周边的宏大建筑比起来,我竟鬼使神差地想起了《林海雪原》中少剑波的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精致的景致,让我这看惯了皇家园林的大气恢弘,也不由自主地觉得心中佩服之至,暗里称奇。
“远借山、近借水”小康介绍:在熹园你可以享受到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熹园坐落于婺源县城的锦屏路,它是一座绝妙的江南园林。左倚锦屏山,右傍星江水。熹园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其阙里牌坊、引桂桥、尊经阁、朱家庄、紫阳书院、草堂、朱绯塘等景点让人心醉。漫步在园区,山环水绕,花木葱茏,曲廊蜿蜒,楼台影榭,步移景换,真的悦目赏心啊。
说起此地,这里是朱熹二世祖朱廷隽、三世祖朱昭元家居之地。朱熹两次回家,都曾至此省亲祭祖,并留存多处朱家的旧址和朱熹的遗迹。历经数百年的香樟、香桂、苦槠等古树名木,至今仍郁郁葱葱充满着活力。这些充满着书卷气息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得到心灵的净化和陶冶。
这秀气的尊经阁是朱家庄的藏书楼。作为朱熹的族人,一直崇尚读书,从来不敢有一丝懈怠,只怕有损于先人之誉。他们“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几百年来,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紫阳书院的总体格局是按照县志记载的图案依样修复的,它由瑞云楼、讲堂、方塘、三贤祠组成。书院规模宏大,构造精巧,雕刻精美,充分体现了徽派古建的独特魅力。紫阳书院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婺源知县汪元奎创建,历代聚焦了许多名士来院讲学,如明礼部尚书余懋衡、兵部尚书汪应蛟、清代朴学大师江永等等。紫阳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著名的书院之一,为婺源成为“书乡”立下了不朽功劳。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可知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歙砚自从因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论砚》的推崇而名震天下以后,后来如洪景伯、苏东坡、欧阳修、蔡襄、周必大、黄山谷等都写有许多诗文赞誉歙砚。
曲径通幽,妙处频现,园内翠竹,挺拔傲立,我们几个人竟忘记了集合的时间,害的导游小康从高处的楼台之上大声呼唤。我们立马应声,绕过回廊,直到让小康见到我们的身影。熹园的景致美的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没玩儿够。
相关链接: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