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又称关口、关卡,是中国古代道路交通体系中重要的防务设施,往往设于险要的山口或要塞处,并有官吏兵卒驻守。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中央为了加强对岭南的管控,开辟五岭通道,同时在地形险要处修建关隘,岭南建关史由此开始。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内乱,重新统一岭南,王朝开始在广西境内设立荔平关、漓水关、谢沐关、合浦关、雍鸡关、严关、鬼门关等关隘。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关隘的设置也日益增多,唐宋时设昆仑关、古漏关、永安关等;明清时设龙虎关、平而关、水口关、照阳关、凤阳关、峒平关等。据清嘉庆年间编修的《广西通志》记载,当时广西省内设有102关,440隘。时至今日大部分关隘已毁于自然与人手,深埋在史籍志书之中,仅剩一小部分尚能喊出其名号,或留存有遗迹,供后人凭吊。
友谊关 友谊关又称雍鸡关、鸡陵关、大南关、界首关、镇南关、睦南关,位于凭祥市西南的中越边境上,为中越往来的重要交通隘口。该关始建于西汉,原名雍鸡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名鸡陵关,或称大南关、界首关;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改名镇夷关;宣德至嘉靖(公元1426—1566)年间改为镇南关;1953年改名睦南关;1965年改称今名。其与平而关、水口关合称“桂边三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1885年冯子材率领清军在关前大败法国侵略军,取得镇南关大捷。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等革命党人奉孙中山命夺取金鸡岭炮台,发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自指挥并操炮打击清军。由于因众寡悬殊,起义最终失败,这却敲响了封建王朝灭亡的丧钟。1949年12月11日镇南关关楼上升起了“八一”军旗,标志着广西全境解放。解放后友谊关关楼及左右辅山炮台得到修缮与保护,现仍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
平而关 平而关又称平南关,位于凭祥市西北的中越边境上,为中越往来的交通隘口之一。明时设立平而隘,清初建关。1950年2月5日解放军在此设伏并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广西的国军第十七兵团和第一○○军等残部。至此,解放军基本上肃清了广西省内的国民党残余正规武装,此役是广西南疆的最后一次战役。现平而关口岸为国家二类口岸。
水口关 水口关位于龙州县西北的中越边境上,亦为中越往来的重要交通隘口之一。该关建于清初,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开关通商,是广西最早与越南进行民间贸易的关口。1885年中法战争后,广西提督苏元春在关口附近的山岭上修筑炮台,其与大小连城及众多关隘、关卡、炮台等一道构成了延绵千里的中越边境连城要塞军事防御工事,以抵御法军的再次侵略。现水口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
昆仑关 昆仑关位于南宁市与宾阳县交界处,为桂南地区通往桂中、桂北地区的咽喉。昆仑关始建于何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说法不一:一说是秦代尉屠睢征服岭南后所建;另一说是东汉马援平定“二征”时所建。唐朝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桂管经略史裴行立垒石为关,称作“南雄关”,初有关城雏形。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建关城,改名“昆仑关”,此后该名一直沿用至今。因其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历了9次战火。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宋将狄青使用巧计迷惑反宋的壮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连夜挥师突袭,夺取昆仑关,击败侬智高,收复邕州(今南宁)。1939年秋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动摇中国抗战大后方,蓄意发动桂南战役。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18日凌晨,杜聿明指挥的国军第五军对昆仑关日军发动反攻,经过14天艰苦卓绝的血战,在广西学生军及当地群众的支援配合下,歼灭了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在内的5000多名顽敌,最终夺回了昆仑关,取得“昆仑关大捷”。战后杜聿明将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建于山上,墓园内有南牌坊、北牌坊、阵亡将士纪念塔、烈士公墓、抗战碑亭等建筑。2009年历史上屡建屡毁的关楼再次得到修复,其与昆仑古道、阵亡将士墓园、昆仑关战役博物馆、草帽山战场遗址等组成昆仑关风景区。
古漏关 古漏关又称难关或南关,位于宾阳县南部思陇镇境内,是宾阳通往南宁的必经之隘。宋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 知州王举命人在古漏山凿山劈崖、烧石拓地,建成可通车马的“古漏关”。宋代狄青大败侬智高,抗战时期杜聿明率领国军第五军抗击日本第五师团都曾发生在古漏关—昆仑关附近区域。1928年广西当局在此降坡填谷,修筑邕宾公路。解放后邕宾公路几经修整并拓宽了路面,今古漏关已成通途。
谢沐关 谢沐关又称世睦关、莫邪关、雄关、凤凰关,位于富川县北部的朝东镇境内,曾是潇贺古道上的重要关卡。该关建于西汉,关内有谢水、沐水两河汇流,故称为“谢沐”。宋代时称“莫邪关”;明代谢沐关被称为“雄关”;明末张献部将曹志建拥兵关上,更其名为“凤凰关”;清代则称之为小水峡汛。历史上关内外曾经历了多次战火,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岳飞兵伐富川追剿曹成,在关前宋军与曹成兵血战,双方伤亡惨重,最后“岳飞破曹成,入莫邪关”。现谢沐关尚存部分关墙城垣遗址及碑
龙虎关 龙虎关又称镇峡关、桂门关,位于广西恭城县与湖南江永县交界处,是湖南通往桂北的重要门户。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设镇峡寨巡检司戍守;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大将曹志建据关抗清时,将镇峡关改名龙虎关;1931年恭城县民团副司令吴锦源奉命驻防龙虎关,在狮子岭和塞水岭北面脚下峡口处,建立关门一座,并亲笔题名“桂门关”。1934年11月红九军团佯攻龙虎关、红八军团进逼谢沐关,引走桂军主力。红军主力则快速挺进灌阳县永安关及雷口关,之后占领湘江渡口,强渡湘江。如今恭城至江永的公路从龙虎关通过,继续沟通湘桂两省。
严关 严关亦称炎关,位于兴安县严关乡境内,是湘桂古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城始建于何时,古籍记载不尽相同:有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戍五岭时所建;也有说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归义侯(又称戈船将军)越严出零陵、下漓水,平定南越国建功时所筑。有“桂北第一雄关”之称,其与友谊关、昆仑关、鬼门关并称为广西四大名关。严关西北有小严关,两关互为犄角,此地自古多战事。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宋将马暨率兵三千驻防于此,阻击南下元军;南明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张同敞督兵防守严关,抗拒清兵南进;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农民军将领李定国挥师破关,大败清定南王孔有德。现存城墙为明末所筑,清时曾两次重建关楼,1965年再次维修了关墙和券洞。关旁的凤凰山崖壁上,目前还留存有宋代以来的十余方摩崖石刻。
鬼门关 鬼门关又称水路鬼门关、魁星关、天门关,位于玉林市与北流市交界处,曾为连接北流江与南流江两江水路交通的陆路转运通道,以及通往北海、钦州、海南的必经之路。该关大致设于汉朝,因关南地区多瘴疫,去者难得生还,故人称“鬼门关”。元代的廉访使月鲁曾将它改为“魁星关”,明宣德四年(1429年)改为“天门关”,明末又称“泗明关”。唐朝诗人沈佺期、宰相李德裕及宋朝诗人苏轼等被贬谪到越南、海南等地时曾经过此关。解放后政府削山开路,玉林至北流间公路从此过,今天门山上尚存“天门关”三字石刻。
桂门关 桂门关又称陆路鬼门关,位于博白县浪平镇境内,曾是博白往南宁、贵港的主要商旅通道。该关相传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讨伐“二征”时所设,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诏令将“鬼门关”改为“桂门关”。该关至今还留存着石板古道、茶亭遗址。
照阳关 照阳关位于靖西市与那坡县交界处,是滇东南入桂的交通要冲。该关大致设于清朝,因“朝日东升,正照洞中”得名“照阳关”。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壮族起义军侬智高据此地建立“南天国”;清初吴三桂部在此陈兵设卡,抵抗平叛官军;清末名将刘永福在此竖起黑旗,誓师入越抗击法军;解放战争时期,滇桂边纵队曾在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照阳关分上下两洞,因上洞之路难走,仅能人行,1926年打穿下洞开辟靖西至那坡的穿岩公路。现上洞内尚存“照阳关”三字摩崖石刻及多处题诗。
凤阳关 凤阳关又称穿龙岩,位于凤山县城西北,是古时进入凤山城的通道。该关为一个大型天然岩溶穿洞,如今凤山至天峨公路从洞中穿过,洞内大厅建有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介绍展示岩溶地貌的相关知识与实物标本。洞内石壁上还刻有十多幅文人墨客的题名、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