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很多篇国保了,但遗址类的国保,我在券研网也发篇很少,主要是此类不够热闹,看点颇低,有兴趣者了了。我们有个名词叫“国保党”,能党同在一起的访古同仁,具备2个要素:1.红(革命类)、绿(伊斯兰教类)、黄(遗址类)都看;2.必须拍国保碑。遗址是啥,是麦田菜地,是水洼荒漠……遗址有啥,它其实就是地表可怜的遗存及那些看不见的地下文化,是失散的密码,是还没摸清的脉线,是我们文明来源的根络。走进遗址,才能触摸到几千年前的脉动。
上海的国保名录中共有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福泉山、崧泽、马桥、广富林。也是这“文化”那“文化”,其实也好记,钱塘江为界,北线主要是: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崧泽文化【距今6000-4900】--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广富林文化【距今4000-3200年】--商周文化。
福泉山遗址在青浦重固镇,就是一个人工堆砌的面积2000多平米的小土山,是崧泽、良渚、战国、西汉不同时代的墓葬堆积地,近现代的还有零星个只。上百座墓穴,时间跨越4000年,灵魂聚合,文化层叠压。上面有祭坛,当初堆砌也许就是为了祭祀,甚至原本就是某人的大墓封丘。
福泉山是个遗址类的地方,虽然建成了景区,但差强人意,看点颇少,祭祀的土台、大水坑、人殉坑,再复原个场景,摆上几件器物,种点树竹,就成为收钱的理由了,这种史前的文化遗迹早该免费了。
在入口处检票的小伙死活要撕掉副券,口干舌燥讲了半天,最后枉费功夫。出来心不甘,到售票口找他们领导要个说法,一男一女两人轮番上阵,理由是,卖出的票和检的票一定要对上账。我又拿出4块买了一张半价票,来证明一下他们的“牛炖定理”。然后说,这票我肯定不进了,收藏了,来,你们给我看看,卖出的票和检的票如何对上账?两人顿时语塞……
去福泉山路过南塘桥,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末崇祯2年,重建于清道光13年(1833年),桥长26米,宽2.3米,矢高5.6米,护栏、抱鼓石均完好,如弯月横跨在通坡塘上。
崧泽遗址在青浦赵巷镇的沪青平公路旁,它是一个成熟的博物馆,也免费,相对于福泉山遗址是比较靠谱的。山高为崧,有水曰泽,“崧泽”应曾是古沼泽中的一块高地。6000年前,崧泽和昆山、常熟、镇江等都紧靠海边,住的茅草房均为海景房。
籼稻,马家浜文化。
陶罐,崧泽文化。
遗址发现于1957年,是个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墓葬遗存,有西周-春秋、崧泽2个文化分层,中下层的后来被命名为“崧泽文化”。这里是上海根源,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的一些人移民此地,拿到了大上海最早的户口,种的稻应该是上海第一稻,住的当是第一房,埋的那就是第一墓了。
崧泽遗址博物馆建于2014年,外观豪气,如同那广富林遗址博物馆,体现了上海不差钱的精神,它是建在当年遗址发掘的现场上的。史前遗址上建馆,是一种深度性延伸展现,比单纯的玉米地有些看点,但受众面还是狭小,对于大多数人的精神提振是不高的。
象牙镯,崧泽文化,福泉山遗址出土。
猪首匜,崧泽文化,崧泽遗址出土。
带镦石斧,崧泽文化,崧泽遗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