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说券(104)保定独有字的故事

保定市:刘铭元
显示日期2017-06-24;访问次数:380; 电脑端

    这两枚直隶总督署门券(见照片一、二)一为总督署大门,一为“公生明”牌坊,很有代表性。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老百姓愿意称保定府。保定府有很多稀奇事,保定府有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沧州的狮子,定州的塔,保定府的大列瓜。今天,让老叟讲讲保定独有的“”(zhi)字故事。“”字虽然在保定使用了数百年,可现在用电脑打不出来,字典查不到,《康熙字典》也没这个字,难道是个错别字吗?

02照片一_副本_缩小大小.jpg

03照片二_副本_缩小大小.jpg

直隶总督署门票

    这个奇特的“”字只有保定才能见到它,可称是保定的专利。早期有“舫头”码头。“舫头”位于保定府河与长城南大街交叉口。想当年,府河水流不断而清澈,大小船舸如织,从“舫头”码头上小火轮船,通过白洋淀可达天津,来往船舶,可称始于“舫头”止于“舫头”或装或卸,一派繁忙景象,航运繁华热闹之极。

04照片三网上地图_副本_缩小大小.jpg

网上的地图

05照片四路标_副本_缩小大小.jpg

路标

06照片五小学_副本_缩小大小.jpg

学校

  “舫头”的“”、“舫”连用,加个“头”字,不正好是停泊船只的码头吗?两字又都为“舟”字旁,从汉字的音、形、意结构原则看,多么形象,还有一种视觉的均衡美感。前些年保定晚报曾发起过关于“舫头”的大讨论。有人说《康熙字典》等都没有把“”收进去,恐怕是因为这个字在保定使用范围小的缘故。有人讲是“止方头”演变而来,也有人讲是同音字演变而来,但都不合情理,也没有可靠依据。在网上查询写的是“址舫头”(见照片三)在《保定地方志》中把“”改成“止”,人们都不认可,后来发现是排版差错。据保定地名办也没有更改计划。相反,保定道路几经改造,府河断流,“舫头”码头不存。笔者近日到“舫头”处考察,现在保留有东西走向的“舫头路”(见照片四)还有以舫头命名的“保定市舫头小学”(见照片五)更有七路公交车在此设站(见照片六、七)。1993年版《保定市交通游览图》印制的是“舫头”(见照片八)。“”字很可能是保定人自己造的字,不正体现了保定人的聪明才智吗?

07照片六公交站(一)_副本_缩小大小.jpg

公交站牌

08照片七公交站(二)_副本_缩小大小.jpg

公交站牌

09照片八1993保定市交通游览图_副本_缩小大小.jpg

1993年版的保定市交通游览图

  “”字何去何从?在保定的大讨论中,基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主张改名,理由是电脑打不出来,字典又查不到,从方便交流的角度看早就该改;另一种意见主张保留,理由是这个地名已有数百年历史,能很好地反映当年的繁华景象,要尊重历史,不能改。 “”字在字典中查不到,更不能说是错别字。笔者主张保留,再说改成什么字,都没有“舫头”观之美观、听之动听。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办法是国家主管部门把“”字收进字典。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


编辑:王建

姓名:陈捷; 时间:2017-06-22 08:45:01

欣赏了,谢谢!!!!

姓名:张友仁; 时间:2017-06-24 05:17:49

一个字,演变了地方的沧桑巨变,也突显了这个字的奥妙神秘。谢谢刘老的讲述。

姓名:金志根; 时间:2017-06-24 07:13:59

欣赏了!南方语糸中的地方方言有很多只有当地口语的文字 如杭州话中的“嫑”(读音Biao 去声)。

姓名:都兴水; 时间:2017-06-24 07:15:11

这个字还真是第一次见,谢谢刘老的介绍!

姓名:李庆山; 时间:2017-06-24 07:20:37

保留原字,追源历史,很有必要,赞同刘老的观点。

姓名:刘振林; 时间:2017-06-24 07:43:24

拜读了!长知识!

姓名:伍勇; 时间:2017-06-24 07:56:35

学习了,谢谢!

姓名:方文洲; 时间:2017-06-24 08:09:21

实乃一字之师,又学到了一个好字。中国字变化多端,用字也十分讲究。此字用得恰到好处,突出了地名的文化底蕴。

姓名:张厚培; 时间:2017-06-24 08:25:38

这是历史,应该保留.拜读了,谢谢!!

姓名:郑航宇; 时间:2017-06-24 08:42:20

学习了,赞。

姓名:骆志方; 时间:2017-06-24 09:02:38

文字与语言就是为了方便交流与传播,过于生僻的字就应当废止了,很多人拿着文化的大旗,说应当保留,殊不知,祖先的东西到今天还有多少,如“春节”,今天完全变成了一种形式。

姓名:彭安荣; 时间:2017-06-24 09:18:22

谢谢介绍。

姓名:罗本舜; 时间:2017-06-24 09:34:30

故事有趣,长知识了,谢谢刘老!

姓名:赵义方; 时间:2017-06-24 09:51:02

谢谢刘老介绍!在西安也有这样一个地方特色字,但笔画特多,56笔之多,是一种面食:biang biang面。

姓名:王丽荣; 时间:2017-06-24 10:37:18

拜读了,谢谢刘老师图文并茂、详细介绍!

姓名:何锦雄; 时间:2017-06-24 11:34:43

这就是文字与地方语言的湴撞,拜读了! 另:这种用地方方语或行业的象型的造字,在广州也有,在第二代身份证时就充分突现,估计全国出现的不少。

姓名:张景生; 时间:2017-06-24 11:57:2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姓名:唐铁柱; 时间:2017-06-24 12:12:40

学习了。

姓名:钟杰; 时间:2017-06-24 13:49:16

謝謝刘老师讲的故事,赞!地方路名一般都是有来历的,有历史记载,不能随便更改。

姓名:顾宗玲; 时间:2017-06-24 16:43:30

一个字,承载着地方的历史,确实不应改!

姓名:梁海军; 时间:2017-06-24 17:48:47

文字性很强,故事就是故事,谢谢刘老师!……其它不论,长知识就足矣……

姓名:周新娥; 时间:2017-06-24 21:07:57

保留历史,尊重历史。

姓名:秦曙韵; 时间:2017-06-24 21:35:17

一个字,承载着地方的历史,历史就该保留。

姓名:马明言; 时间:2017-06-24 21:39:34

尊重历史,支持保留!

姓名:杨如渊; 时间:2017-06-24 22:56:55

长了知识,谢谢刘铭元老先生介绍!

姓名:陶万春; 时间:2017-06-25 13:35:48

我岳母家就在此处,原来学问这么大。谢谢刘老!

姓名:龙庆丰; 时间:2017-06-27 16:53:03

一个字,字典找不到,还在用,还能用多久?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