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品券做专题展集的思考
四川 冯纪肃
在制作专题时,有实力的券友往往会采用全品券。作出的专题有气势,券面干净、整洁、划一,为专题增色不少。我听说全国性的和部分省级竞赛性门券展览,把全品券的多少定为评比优秀作品的主要标准之一,一部专题的全品券多,打分就高,这在无形中抬高了准入门坎。作为多数集券者,特别是入门不久的集券新手,受此影响,深感实力不济,手头无全品票源,收集、交换、购买全品券费神、费力、费金錢,想制作专题参展,一些具备了多种编辑优秀作品实力的券友,却因为评选规则上的这种显而易见的偏颇,因此望而却步。
我认为评判一个专题展品是否优秀,不该只看它是否使用了很多全品券。首先,专题立意要高洁正确,主题思想要鲜明先进,整部作品应有思想性、教化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让人看后视野开阔,精神大振,对升华人生价值和健康生活情趣都有裨益。这些精神层面的优秀传统,是任何全品门券都不可比拟、不能替代的。哪怕全是由全品门券组成的专题,如果不能在选题上创新,不能在参观后令人振奋,都不能说是真正的优秀作品。
我认为一般参展,选券可用非全品券,只要是选券对题,轮廓清晰、券面干净、无明显折皺等缺陷都可使用。所用门券及文字说明要切入主题,文字说明力求言简意骸,尽量用券来表达专题所要表达的意境。当然,对于参加高级别券展的专题,作者要尽量使用全品券和稀少门券,特别是制作研究性的专题展品,缺失了存根或副券上的相关信息,没有这些信息作为证据,主题研究的脉络就不清晰,同时又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在这个问题上,新集友一定要回避这类短项,专门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自已长处的专题,精心制作,敢于走上更高的展览平台,为弘扬门券收藏文化极尽绵薄之力。
使用过的门券能保存下来,实际上是我们从旅游者成为门券收藏者的一种美好的旅游记忆,进而又成为专题的创作者,应该不会忘记曾经的游览履历和对祖国山河的那份深情。希望广大的券友们积极参与门券专题的制作,不要拘泥于全品券与非全品券的烦恼中去,影响你寄情专题,歌咏美好人生的积极性。
我始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使用过的门券更有价值。集邮活动的衰落除了现代通讯方式的改变、天量的印量、面值的虚高外,就是摒弃信销票,过度追捧全新票,使集邮活动演变成了商业行为,变成一种“贵族"收藏。大众收藏一旦失去百姓支持,就会丧失收藏活力,泯灭收藏信心,衰落是必然的,这样的教训值得券界记取 。
制作专题要全品券的利弊,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究。有一次,我去文印店印专题集,不经意间和文印店老板切磋全品券的概念和作用,他笑了笑,不加思索地告诉我:"这很简单,我把门票用激光打印直接给你打印在贴片上,以免你再一张一张去贴……"我一听此话,心生反感,却又哈哈大笑起来,老板还以为他的创新博取了我的赞赏。其实,他哪里知道,我费心费力收集的门券,哪怕是无附券,打过孔的、截过角的,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我以我的辛勤劳动做成专题作品,享受自娱自乐和制作的过程,而不是"巧取"来获得成果的。
听说网上展示曾有如此做法?我想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手段,这样做专题就可从网上搜到所需的门券,不仅都是全品券,而且版面还整齐美观。遗憾的是看得见,摸不到,难辩真假。所以,我还是喜欢参观现场的门券展,喜欢嗅嗅门券特有的醇藏气味,更喜欢和制作专题的作者一起,交流和分享难以言喻的收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