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券上的生肖文化
四川乐山 章云
说到生肖,众人皆知。中国人把人类与十二种动物联系起来,将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投射于它们,这样便产生了生肖文化。日常生活中的生肖文化现象比比皆是,俯仰成趣。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如今全世界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流行起中国的生肖文化来。
十二生肖是一种纪年方法,最初流行于我国北部游牧地区。清代考据学家赵冀认为:汉时北狄呼韩邪单于把动物纪年带入中原,并和齐民用子丑寅卯纪年结合在一起。这种用动物纪年的方法,后来同干支纪年法融合,产生十二生肖说。它的产生最晚不过汉代,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中有“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十二生肖已普遍流行于民间。《北交》宇文护传,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信,信中说:“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可见当时已用属相记录出生的时间了。尽管人们不能准确确定12生肖的确切来历,但因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种仍有实用价值的宝贵遗产。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在门券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生肖元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地坛公园春节文化庙会的门券。从1986年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起,每年的春节文化庙会门券上都有生肖元素,例如1987年第二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门券上,左边图案是两个小孩在放鞭炮,另一个小孩怀抱一只兔子躲在一旁,地上还有一只兔子。图案采用线条画的形式表现,既反映了春节的喜庆,又展现了生肖文化,1987年正是兔年。在第六届地坛庙会门券上,采用的是一个用羊头和羊角组成的徽章,中间是1991字样,非常地简洁明了。再后来的地坛庙会均采用剪纸生肖动物形象来表现,进入新世纪后,地坛春节文化庙会门券上的生肖元素增加了生肖汉字,采用书法小篆,巧妙地将书法文化,生肖文化,春节文化,庙会文化融入券中。
在成都文殊院的门券中,我们也能看到一套生肖门券,从2002年马年开始,直到2013年蛇年结束,成都文殊院春节门券上一年一变,门券左下方是该年生肖形象,设计精美,是一套难得的生肖门券佳品,值得一提的是,该套门券难找的是牛年那枚。据说,2009年春节,凡是凭票进入文殊院的,均凭票领取一份不错的礼品,所以,该年的春节门券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在北京白云观春节门券上,近几年来也是推出生肖门券,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一天一枚,用中国传统的中国画形式表现不同的生肖动物,很是精美,深受广大门券收藏爱好者青睐。
在上海,也有表现生肖文化的门券出现,近几年,在上海春节期间,我们去看海上年俗风情展,拿到的门券就是生肖门券,每年四枚一套,2012年龙年,门券左方是二龙戏珠图。2014年马年,门券左边图案虽然是传统年画,但是,在门券正上方却是“跃马迎春”四个大字,预示2014年是马年。
生肖门券不仅仅表现在春节文化庙会上,其他的门券上也有出现,最著名的当数圆明园的十二生肖铜兽首。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被盗走,流失国外,这些年陆续有回来。回到祖国的铜兽首到全国各地展出,在展览门券上,我们也能见到十二生肖的身影。
十二生肖复轮回,福禄寿喜财相随。斗转星移,时光荏苒,生肖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光大延绵。沟通阴阳而化育万物,五行、祭祀、饮食、造字、文学、剪纸、绘画……寅虎之生威,未羊之开泰,酉鸡之有吉,戍狗之旺财,亥猪之送福。挑开生肖文化的神秘面纱,展现中国人美好的祝愿和心灵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