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0多年第二次来朔州了,当年的朔州还是苦命相,路灯似油灯,污水任纵横,灰尘随风飘,黑猪满街跑,如今终于旧貌变新颜,像个升级版的城市了。其实朔州不差钱的。此行重点依旧是崇福寺,它是朔州市唯一的国保,火车站6路公交直接到。周围除了那截破城墙外,又增加了尉迟敬德庙、牌坊等新货,朔州作为山西古建的五保户,单靠崇福寺打造出旅游目的地也是独木难支。
崇福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始建于唐,辽金时期改建扩建,现存建构为金、明遗存,历朝也进行过修缮。中轴线有山门、金刚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二进东西两侧为钟鼓楼,三进的偏殿则是文殊殿和地藏殿。
千佛阁面阔三间,重檐歇山,曾经的藏经楼,明代改建成千佛阁,但千佛已杳无踪影。进门正面为明代三滴水重檐木质楼阁,前为铜铸大肚弥勒佛,慈祥安坐,笑迎天下客。东西两壁下有高1米左右的7尊石佛造像,它们出土于朔州乡间破庙,属于本庙外来移民。
三宝殿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面阔五间,素瓦歇山式。殿内供三世佛,结跏趺状,坐于仰莲须弥座上,东西两壁画满千佛壁画,均为明代作品。
弥陀殿是崇福寺气场最强大的建筑,面阔七间,单檐歇山,居于高台上,建筑面积900多平米,威严高耸,气势夺人。 阳光下,琉璃鸱吻和脊饰溢出宝润泽光。弥陀殿建于金皇统三年(1143年),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号称“金代五绝”,它们也是崇福寺的价值核心。
殿内佛坛上设有9尊塑像,中间为“西方三圣”,弥陀佛居中,两边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两侧有4个站立胁侍菩萨,再往两边就是2个护法金刚。“三圣”的须弥座前各有一尊小佛。“三圣”均金饰,坐于仰莲座上,背屏高大精密细腻,不计繁琐。这些塑像强调的是动态性体量和静态性的威仪,静静欣赏,灵魂似乎融化。虽明代重装过,但不失金代旧物风采。山墙壁画铺满,是讲经说法的场面,佛与菩萨面容慈端静和,匠工赋予他们性感小胡须,这也是崇福寺壁画的一大特点。
在崇福寺也有遗憾,曾经在大殿里的石经幢,也不知搬到哪里。而那个北魏石塔塔刹更是无缘一见,它更是一个传奇,是抗战和国共纷争的历史见证物,大陆、台湾各有一半,命运和《三希贴》《富春山居图》略同。山西的庙并没经天营地的骇举,它们只是时间的真诚守候者,也成为风光中的风光。
崇福寺25的门票,给了30没找开,我就跟票哥说,你随便给我找几张旧票就行了。以下就是当日票和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