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有个特殊的癖好,他很喜爱鹅,这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其实王羲之爱鹅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观察思考鹅的动态,因为鹅优美的体形及行姿,对他的执笔和运笔方法以及书法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启发。王羲之把水面想做是一张纸,而把鹅想成是自己所使用的毛笔。水与鹅、笔与纸,纸如水面、笔如游鹅、鹅似毛笔…得此真谛,难怪王羲之的书法与境界堪称天下第一了!也难怪王羲之如此爱鹅、观鹅了。
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曾写一诗,将王羲之研究家鹅行水而悟出的运笔方法作了最精辟概括:
全身精力到毫端, 定台先将两足安。
悟入鹅群行水势, 方知五指力齐难。
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两个字.在写完“鹅”字欲书“池”字时,忽然朝廷的大臣宣旨来到王羲之的家里。身居当地右军将军的王羲之不敢怠慢,立即搁笔整衣出去接旨,在一旁看王羲之写字的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时,就顺手提笔一挥,在后接着写了一个“池”字。
一碑二字,“鹅”字是王羲之所书,“池”字是王献之手笔,“鹅”字苍劲秀拔,“池”字健秀豪迈。父子合璧,成就了一块“父子碑”,成为兰亭三绝之一( “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兰亭三绝) ,更是成了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