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收藏的门票上得知,大连金洲开发区海边有一处国家级的地质公园——金石滩。细读景区的《简介》,知道这里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喀斯特地貌。“9–5亿年前震旦纪、寒武纪的地质地貌、沉积岩和古生物化石”在海岸边形成的海蚀地貌景观。
哎呀!不是学地质的和古生物学的,这些晦涩难懂的名词,如“震旦纪”、“寒武纪”、“喀斯特”等等,还真的说不明白!这可能就我们收藏门票的魅力所在吧!我们不仅要学点地理、历史、人物、自然等等方面的知识,要编辑《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真的还要学点“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否则,连什么是“地质公园”都不知道,又该如何收藏“地质公园”的门票做展集呢?
要想懂点,不求“精”,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起码我们应该知道“地质年代”,才会弄清“震旦纪”、“ 寒武纪”在“地质年代”中所处的时期。大家都知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学说。地质,就是地壳的成分和结构。地球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出若干个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把地壳上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进行了排列。请看下面的《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阶段对照表》。就会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时期,地球演变的历史。
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阶段对照表
地质年代最大的时间单位是“宙”;宙下面是“代”;代下面是“纪”;纪下面是“世”等等。比如说“震旦纪”,往上是“元古代”,再往上是“隐生宙”。“隐生宙”的上限就是地球的起源了,这个时期没有生物,或者是基本没有生物的存在。
这些个年代,或者是时期,地球在漫长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动力的作用,让地质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千奇百态的地貌景观,存留至今的就是“地质遗产”了。这些特有的“地质遗产”,并以“地质遗产”为主体,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公园,就是“地质公园”。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大连“金石滩”地质公园,就是“震旦纪”和“ 寒武纪”时代的地球内部动力,多次强力地震存留下来的“地质遗址”,也叫“地震灾害遗址”。裸露在海岸边的岩石,经几亿年的风化呈金黄色,层次特别鲜明,是地球演变的历史见证,是北方海滨唯一的一处“国家地质公园”。
金石滩门票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我这个地质外行来说,也只能是看看热闹罢了。
2017年4月5日,借内弟的光,专程来到“金石滩”。看看几亿年前留在海滨的“地容地貌”。天阴沉沉的,时不时地下着小雨,也好,雨中游览“金石滩”别有情趣。只是照片拍的不清,这可能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进入“金石滩”,果然被这些“地质奇观”所震撼!难怪《简介》称这里是“神力雕塑的公园”、“天然的地质陈列馆”。请看下面的两张照片,像广西桂林象鼻山似的岩石叫“恐龙探海”,40米高的“恐龙头”伸向大海,恐龙颈下可以行船。
恐龙探海(一)
恐龙探海(二)
请看这张照片,叫“蟹将出洞”,仔细观察就像一只硕大的螃蟹从洞中爬向海洋。
蟹将出洞
再看这张照片,叫“大鹏展翅”。由于我拍摄的角度不好,不够形象,没有门票上的“大鹏展翅”拍的形象。
大鹏展翅
玫瑰园里有个玫瑰石,是由几十块藻类植物化石组成的。岩面呈粉红色,纹理内旋清晰,如同一朵盛开的玫瑰花。遗憾的是我不曾拍到,借用网络图片,看看这朵玫瑰石。
玫瑰石
龟背石,是金石滩最珍贵的“岩石”,也是“镇园之宝”。景区介绍:龟背石,岩性主要为钙质粉砂岩,因岩层表面状如龟背而得名。前美国科学院地质部主席克劳德先生称之为“天下奇石”。关于它的形成,目前地学界有两种解释:一是干裂说,指的是在干燥、炎热的气候环境下,半塑性岩石暴露、干燥后形成网格状裂隙,后期沉入水下,被绿色沉积物所充填而形成;另一种观点是地震液化泄水脉说,是指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了垂直层面的裂隙,不断的振动,使泥沙在水的带动下流向裂隙沉积,形成状如龟背的岩石。
龟背石
景区的大部分地方是表露在外部的岩石层,景区《简介》说,这就是“喀斯特地貌”。所谓“喀斯特”即为岩溶,“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这些岩石多以黄色为主,奇形怪状,参差不齐。还有不同的名字,我是叫不出来。弟妹开玩笑地说:“如果你实在不知叫啥名,就叫‘千层饼’好了!”哈哈,你还别说,这层层叠叠的岩石,还真有“千层饼”的味道。还是看看照片吧!
岩溶地貌(一)
岩溶地貌(二)
岩溶地貌(三)
还是因为有雨,许多地方没有走到,回家后看看有关金石滩的介绍,还真有点遗憾!如有机会再游金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