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坛展宏图的老兵
北京 陈祥明
我是1951年入伍的青年学生,在军营里整整生活了40个年头。先在军事院校学习和工作,又在野战部队经受过锻炼,下放到坦克连当过兵,高炮连代职副指导员。后调至总参谋部政治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真算得上是一名老兵了。40年的军旅生涯中,我虽然没作出什么重大贡献,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尽心尽职的,我曾立过五次三等功,当过国庆观礼的代表,登上天安门红观礼台。人们都说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是一个革命大熔炉。凡在解放军中有当兵阅历的人,政治素质高,组织纪律严,生活朴素,甘于吃苦,确实与普通的群众有许多不同之处。这点我也是有深切感受的。这段经历对我一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有收藏门券的爱好。但真正成为稍有名气的门券收藏家,还是在1990年我脱下军装当上军休干部之后。“战乱抡黄金,盛世搞收藏”,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随着出国潮、旅游热的兴起,五花八门的门券不断问世,各地的票证收藏组织相继成立,全国和各省市地区都纷纷举办门券收藏展览,收藏活动也被新闻媒体所关注。就在这个大背景下,我收集整理的80多个门券专题发挥了作用,派上了用场。我送展的《天安门门广场》、《近代史迹寻踪》等专题,荣获了全国门券展的特别奖。《新中国的国际交往》、《“一国两制”耀千秋》门券专题,也被入选到国家博物馆、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公众展示。2013年9月,我编组的《异形门券荟粹》门券专题还被选进首届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上展出。我还多次举办门券个人展,这些反映建党历史、展示文明古国瑰宝、介绍北京古都风貌等券品,在博物馆和社区展出后,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二十多个媒体对我的收藏事迹作了报道。过去我这名默默无闻的老兵,一下子屡屡在电视节目中爆光,在报刊上亮相。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的展品无论从门票的品相、设计的布局、文字的打印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过是配合了当时的形势,派上了用场而已。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一名老兵,一个门券收藏爱好者,应当有一种责任感,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自觉为弘扬祖国文化艺术作贡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增砖添瓦。今年我八十有三,身体也日益衰老,我现在已没有精力编组新的门券专题,北京市门票联谊会每月组织的交流活动,也有好几年都没有参加了。但事关培养青少年一些重要社会活动,我迎着困难还是要承担的。2015年秋,我应北京教育科学院和中国收藏家协会的邀请,在北京育英学校举办的社会大讲堂上,演示和讲解《券述中国古典文学史》。2016年11月,为了配合党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教育,我应北京市教育部门的邀请,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的育新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名人大讲堂》,主讲《丝绸之路古今谈》。通过演示丝路沿线有代表性景点的门券和图片,向青少年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受到师生们的欢迎。近一两年我把门券研究重点转向世界遗产的项目。我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世界遗产的课题组,制作了古埃及的课件,编写了专门的讲稿,供青年教师在中小学普及知识时使用。我还在网上还写了十几篇鉴赏世界遗产门券的稿件。今年我以世界著名文学家纪念地门券为载体,连续写了介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系列稿件。这项工程难度很大,不仅票源稀少,而且对名人名著知之不多,我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汇集各国十几个文学大师的事迹,遂步疏理出一个世界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年龄不饶人,精力总有限,但老兵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永远不能止步。
作者退休前是一名大校正师职干部
军休所功臣榜中展示的作者专版
作者任高炮连副指导员时的老照片
作者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新中国的国际交往》门券专题
作者作为军队观礼代表,登上天安门红观礼台
2007年CTTV--5《人物专访》介绍陈祥明的门券收藏
作者在北京国际文化集藏博会展出的专题首页
作者党史专题展在总参干休所巡展
作者为名人大讲堂纪念册题词签名
作者在育英学校课堂上边演示边讲解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