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
改革开放初期,我利用寒暑假,凭着一腔热血去看看在“文革”年代红极一时,红卫兵大串联所崇拜的“圣地”。不是我缅怀什么,而是出于好奇心罢了。在三四年旅行中,我陆续去了大寨、大庆、井冈山、韶山、延安和样榜戏中唱的《沙家浜》。
那时的旅行不像现在热闹,沙家浜几乎就是个靠湖边的小村,没有任何迹象能证明这里在那个特殊年代曾经每天聚集着好几万的红卫兵。我在沙家浜看了阳澄湖的芦苇荡,村庄里一座古桥,再没任何可玩之处。据当地人告诉我,“文革”时候,红卫兵来这里朝圣,把村子围得水泄不通,也没寻着阿庆嫂和“春来茶馆”,失望的离去。
2009年,我再次去常熟沙家浜,可以说旅游的人不亚于当年的红卫兵的串联。现代化的新四军纪念馆和阿庆嫂的茶馆已是主体建筑,茶馆按时演绎着经典的段落《智斗》。众所周知,《沙家浜》是文革时期八个样榜戏之一,是由高邮人著名作家汪曾褀主笔的,汪老也是写散文、小说高手,他的小说《受戒》写出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小和尚可爱的形象读后让人久久不忘。
当年汪曾祺写《沙家浜》也是很不满意的,有些段落在写初稿时非常生动活泼,可惜都被革命需要砍掉了,汪老总是认为《沙家浜》不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好看,当《智斗》是全剧核心,会一直传下去。是的,如今一提《沙家浜》必会是《智斗》这场戏。就像现在沙家浜天天在演出。
一出戏,唱响了一座小镇;一出戏也成就了沙家浜人。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旅游业的发展,使沙家浜人真正体会到《沙家浜》带来的实惠。
有时间你也可以来沙家浜旅游。
二0一七年七月十五日
于翠屏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