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保定“先进卫生科”
保定是驻军大市,作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发祥地, 自1991年首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保定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授“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至2016年保定市荣膺此荣誉已实现八连冠。保定市始终坚持双向推动、双向保障、双向受益的军民共建的传统,走出了一条军民共建“双拥”(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保定样本”。
恰巧在2017年7月29日星期六的我的手机微信里,保定资深的门票收藏爱好者“小宋”老师给我传来他收藏的一部分保定早期券的图片,其中的“先进卫生科事迹展览”参观券吸引了我,我想,“先进卫生科的事迹”不就是反映保定军民共建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吗!
此参观券为文字券,黑色字体。主题:先进卫生科事迹展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八〇〇部队(当时的部队番号)主办,展览地点:保定市莲花池。左侧深黑色大字体突出醒目,为“最高指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点明了此次展览的主题思想和核心内容。背面有手工打印的参观时间:1971年8月15日上午
“先进卫生科”的名字在保定市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它坐落在保定市的主干道东风路上,有多路公交停站于此。东风路两侧是绿树成荫,灌木鲜花错落有致,形成了长长的街边公园,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这里高楼鳞次栉比,商业区繁华热闹,保定市的主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多集中在这条主干道旁。东风路的几十年变迁见证了保定市的风风雨雨、繁荣与发展。
而“先进卫生科”伴随着保定市几十年的发展,它的主体建筑几十年来模样依旧,还是静静的掩映在繁华的街市里,但是它所拥有的荣光却依然镌刻在保定人民和全国人民心中。
下面就把通过保存下来的报纸、书籍、网络所记载的关于“先进卫生科”的事迹——“抢救张秋菊的全过程”的(带有强烈的时代背景)文章摘编、整理如下:
“先进卫生科”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6069(即113师所属)部队医院,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的历史的部队医院。1967年2月,有“万岁军”之称的38军从东北移防到河北保定地区,112师在高碑店,114师在定县,军部和113师师部就驻扎在保定市。
(一)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到了新驻地,113师卫生科照惯例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经常派出医疗队到附近村庄巡诊看病。
1968年初春,师医疗队来到保定市城西的满城县郭村公社郎村大队巡诊时,了解到一位叫张秋菊的妇女,40岁,从1964年发现肚子里长了瘤子,四年间由碗一样大小发展到锅一样大,体重达到214斤,腹围已达154公分。生活中的她坐不能坐,躺不能躺,站不能站,被大瘤子压迫的连呼吸都很困难,只好昼夜地跪在炕上,生活早已不能自理,连吃喝拉撒都在炕上,由于长年跪着,膝盖上早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虽经在保定、天津、北京多地多方的求医,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已无治愈可能,只能在家等死。
( 手术前 与 手术中 )
这就是师卫生科长徐道义带领的卫生队了解到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病人,怎么办?拉回来治?一个普通的步兵师卫生科,编制有三十多个人,只有十几个医生,二十几个护士和护理员。论技术实力,还不如一个县医院。北京、天津大医院都治不了的病,咱们行吗?
不管不顾?人民子弟兵又怎么能忍心让一个阶级姐妹跪在炕上等死而放手不管呢?
正在犹豫之时,师领导知道了此事,师长朱月华和政委孙玉山立即来到卫生科,鼓励和支持他们对阶级姐妹进行治疗。
(二)高度的责任心,术前的精心准备,群策群力的医疗攻关活动为手术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1968年2月28号,在村民的赞誉声和期盼中,卫生科用救护车把早以对生活不抱希望的张秋菊拉回师医院。人是拉回来了,怎么治?卫生科的医生们以对人民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感情,开始了群策群力的医疗攻关活动。
当时摆在官兵面前的问题是:张秋菊的瘤子倒底是个什么瘤子?到底能不能治好?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卫生科先成立了一个调查组,到曾经给张秋菊治过和检查过病的医院了解治疗过程和病历等有关资料。张秋菊先后到过几个医院,经过病理切片检查,诊断为“腹膜后纤维榴”(低度恶性)。动这种手术很危险,所以几个大医院都不肯作。卫生科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卫生科在兄弟医院的帮助下,对张秋菊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检查,最后在经过32项检查后,否定了原来的结论,认为张的瘤子是良性的,不是恶性的。病情确珍后,如何选择一个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案呢?全科上下人人出主意,各个想办法,医护人员用大葫芦作出腹部的模型,一遍一遍地研究手术切口方案。
为了确保手术麻醉时万无一失,麻醉医生高家政准备了三个麻醉机和一个“土麻醉罐”。为了适应大瘤子的实际,手术医生还加工和改制了常规的手术器械。为了加大手术的保险性,卫生科特地请了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著名专家米易临床主刀,部队的医生当助手。为了确保手术其间的血液供给,师里号召了200名和张秋菊同血型的战士,随时给张秋菊输血。手术的实践证明仅输血就是她本人体内血量的5倍,等于战士们把张秋菊体内的鲜血换了三遍。
手术前,师长朱月华和政委孙玉山亲临手术室动员,告诉医务人员,大胆的下刀子,万一手术失败,由师领导承担一切责任,有效的减轻了医务人员的思想压力。
(三)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荣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卫生科”的荣誉称号
(成功摘除90多斤重的肿瘤 护理员与康复中的张秋菊)
1968年3月23日,手术开始了,经过12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地从张秋菊的肚子里切除了90多斤重的巨大肿瘤,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手术后,医院专门派出护理员李维超进行昼夜护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和护理下,张秋菊很快恢复了健康,成为了一个生活自理,而且可以下地干活的正常人。
1968年7月16号,北京军区发布命令,给113师卫生科记集体一等功,同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113师卫生科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卫生科”。
自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学习和宣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卫生科”的事迹的活动。看此券所提供的展览信息,时间已是三年之后了,由此可见此活动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永远飘扬着!
为了编写此文我于2017年8月3日上午冒着暑热到原“先进卫生科”驻地用手机拍摄了这张照片。由于此次军队调整,“先进卫生科”已随所在部队迁往外地。苍松翠柏掩映下的营区整洁静谧,随着驻地隶属关系的转变“先进卫生科”的名牌已被撤下,而五个大字的笔迹依稀显现在楼的顶部。印记可能被掩盖,但“先进卫生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会永远传扬,因为它所展示的是人民军队永远遵循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宗旨。
注:(1)文中的黑色字体的内容摘编自相关的报刊、书籍。所用黑白照片来自网络。
(2)感谢保定资深门票收藏爱好者“小宋”老师提供门票票样。
张文革
完稿于2017年8月8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