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
立秋后,秋风裏挟着秋雨,一场比一场略带凉意。没有了烦热,也就没有了躁动不安,午后一杯茶,一本书,偶尔翻看朋友发来的微信,也是一番惬意的滋味。
闲坐在写字桌前,窗外阵阵微风吹来,灵感突然触摸到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东林书院东林党人遭罪要命的诗联。我不想写那段史话,有点伤感。聊聊古代书院,也许能伴随着略带茶味的书香,混入鼻息,钻入肺中,使人沉醉其中。
翻开藏票册,一枚枚书院门票跃然眼前:宋真宗亲书门额“岳麓书院”;宋初程颢、程颐讲学的嵩阳书院;清康熙年间在海南创建的琼台书院和山西卦山书院;江西白鹭洲是文天祥负笈夺魁的书院;当然“不许存留片瓦寸椽”的无锡东林书院不会忘掉,那是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和高攀龙讲学会所。当我在这些书院徜徉时,感悟着那些学人对中国文化传播有着教育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
我游历过许多书院,而书院的座落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们不妨在那一座座深幽而寂静的庭院驻足下来体会书院的魅影,读一读书院里一通通碑文,看一看端肃的讲堂,听一听曾经回荡过不息的朗朗读书声。书院之所以深幽,大凡都建在僻静优美的名山脚下,四周环绕着学子们喜爱的竹、桂、松、梅等植物。把读书的思想寄情于山水,把理想置于精神家园。也许这是读书人的超越性。所以古代读书人往往表现出一种学术独立、自由讲学的精神。我有时也思考从孔子创立的私学到汉儒的精舍,再到魏晋隐士的清淡,书院的出现,就是自然与人文儒家的体现。书院山长往往又是山林隐士或饱学之士,学生可以择书院选教师学习、讨论、答辩等。这就书院学术独立,自由讲学的精神,也是书院为什么都选择幽静的山脚。
中国历代书院培养了许多名士和大学者,他们的儒学理念既对现实社会的忧患,又表达了他们对超越现实境界的向往,所以说书院作为儒家理想的象征,也就是儒家士人的精神家园。
书院的话题很多,书院的礼教秩序也很严谨。很难完整用文字来表述。如果你有兴趣去走访深藏于大山里的书院,从时间的废墟中去稽考书院的历史价值,亲手触摸那书院的草台勾栏,比我介绍的更加有真实感,因为书院所藏的历史故事有着激动人心的力量。
二0一七年八月十四日
于翠屏山房
小贴士: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
嵩阳书院在河南嵩山脚下
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
山长:是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时,授业者称之为“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