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克强先生是平遥著名的文化学者,文学造诣很深,著作颇丰。为迎接平遥一展一会的召开,做了很多策划工作,并整理了他对平遥文化研究的一些成果,与我们分享。让我们感谢王老师对门券文化的热心支持,欢迎他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优质稿件。从今天起,我们将分五期系列刊发《平遥古城文化探源》。
小小门券仅方寸,却是文明大使臣。
牵动历史大车轮,见证文化大繁荣。
平遥古城文化探源
王克强
平遥古城作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当我对古城文化之源渊略作粗浅的探寻时,惊异地发现,中华文明的许多方面,都可在平遥古城的早期史迹中找到最初的源头。本文谨就有古文献可考,或古遗迹可考的几个方面,作简略的古“尧城”探源、平遥漆文化探源、《诗经》与平遥古城的关联探源、诗坛师祖探源、佛教宗派传承探源、晋商银号业探源,算是古城文化研究的一家之尝试,以期与诸大家共商榷。
一、平遥古城最早的源头是古“尧城”。
平遥地方古称陶,是帝尧的初封地,这已是不争的定论。据大明成化年间《山西通志·建置沿革》载:“平遥县,帝尧初封于陶,即此。”近日查阅古文献,汉代大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 “陶”字条作这样的解释:“陶,再成丘也,在济阴,从耳,匋声。《夏书》曰,东至于陶丘,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徒刀切。”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这一段记载不仅证明了《山西通志》所述真实无误,而且尧之所以号陶唐氏,正是以其初封于陶而传。据《说文解字》的解说,所谓“再成丘也”,即指人工堆起的高地,而且高地上筑有一座城,为尧的居所,名曰尧城。古陶地是帝尧的故乡,尧城,多么熠熠闪光的名称,这是平遥古城最早的城堡名,是关于古陶城最早的,迄今为止尚未被人注意到的一段十分重要的文献记载。古尧城的出现,更重要的意义是标示了华夏民族从此有了第一座帝都。我在《陶翁回眸赋》中有一首诗:“尧筑尧城在陶丘,从此华夏有帝都。光被四表昭日月,彤车白马载风流。”
然而为什么这一带地方取名为陶呢?我以为有三种可能:一是《说文解字》中“再成丘也”的定义,因此处地势高隆,又人工堆积土石成丘,故称陶;二是与陶器相关联,大约生息在这里的先民最早学会制作和使用陶器,故称陶;三是依据“陶”与“掏”通假说,在古代,“陶”字也有“掏”的意向,大约这里的先民最早发明了因地势掏土穴或土窑居住,故称陶。在城南和城东的丘陵区,如今仍保存着许多因地势掏筑的土窑洞就是明证,而分布在广大平原地区的砖窑民居或寺庙殿堂,是土窑文明的进步与推广。也许这三种可能兼有,这里的先民以超越时代的智慧创造了早期文明,大约古陶地的文明成果为尧所重视,便在此处堆土石形成高丘,而后筑城居住,以为封地,遂号陶唐氏。
尧生活的年代在纪元前2260年前后,过了1400多年之后,周卿士尹吉甫在北伐猃狁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在古陶地“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这是明代平遥古城《重修周卿士尹吉甫庙记》碑文中的句子,这里的表述是“增城”,而不是始“筑”城,可见此处原来有城,尹吉甫将军是在原有旧尧城的基础上扩建了规模,依据军事需要筑起高台,筑成一座有着强大防御功能的新型城堡要塞。据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大约古陶地的尧城存在了许多年,其间一定经过了多次修葺,直到周宣王时期,尧城规模尚存,只是尧城的名称未承传下来,以至于后人依据陶这个地名,将扩建后的新城传名为陶。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古平陶城曾多次更名,其中曾更名为京陵,据《辞海》中解释,“京”是指人工筑起的高丘,“陵”是指大土山,在城东北五六里处的京陵城村如今仍沿用旧名,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了当年帝尧曾在此处堆土石筑尧城的史实。
依据上述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陶地确是帝尧的封地,是尧的故乡,平遥古城最早的名称是尧城,最早的主人是放勋大帝,距今已有4200多年的历史。
——敬请关注“走进平遥(6)平遥古城文化探源(之二)平遥漆器最早的源头当是帝尧的彤车”——
王克强先生近照
作者名片:
王克强,笔名克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晋中市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晋中市诗歌协会理事,平遥文学协会名誉主席,平遥古城文源门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晋商丛书《百川通》、《天吉祥》,诗赋集《古陶赋》,长篇小说《汇通天下》、《大通银号》、《茶缘》, 七集电视茶座《平遥古城甲天下》、
书法诗章长卷《华夏颂》等面世。
电话:13643481908 电子邮箱:wkq885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