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遥商人开创了晋商银号时代
关于晋商的起源,晋商票号业的诞生与发展,近年来多有著述问世,已有定论,不再赘述,在此我特意要探索的是一段被世人淡忘了的晋商银号史。也许是我读书不多的缘故,翻阅现有的关于晋商的典籍,没有找到关于晋商银号业的论述。《辞海》中没有银号条目,《平遥县志》中解释银号“是以熔铸碎杂银两为元宝兑换银两,并兼为商家保管银两的商业性组织”。据我的考证了解,这样的解释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事实上银号业是晋商发展史上的一段不亚于票号时代的,精彩悲壮的辉煌史。
晋商最早的源头已无法考证,以现有的材料证明,至少在明代,晋商已形成规模,以颜料业为代表的平遥商人,在明代中叶已经是京城商界一大族,有颜料会馆的资料为证,有集赢会馆的碑文为证。到了清代中期,平遥商人于道光三年首创日升昌票号,开始了晋商的票号时代。清末到辛亥革命前后,山西票号商全部相继歇业。以现有的结论,以票号歇业为标志,晋商走向衰落。然而据我采集到的史料,晋商并没有因票号歇业而衰落,在清末到辛亥革命前后,银行业兴起已是时势大潮,保守的老一辈票号商在时势大潮到来之时,未能与时俱进,有效地切入现代银行业,以致于山西票号商在激烈的时势大潮冲击下,失去了最后一块领地,所有的票号全部相继歇业。但是,年轻一辈杰出的平遥商人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票号旧址上另起炉灶,创建银号业,开始了晋商的银号时代。民国八年,祁县渠家在平遥南大街开设的百川通票号歇业。百川通有一位驻汉口的跑街伙计,大名李毓温,平遥东达蒲村人,李毓温表字友泉,是一位杰出的青年商人,他在汉口跑街时结识了汉口巨商胡三多堂,娶胡家女为妻。后来李毓温离开了百川通,做起黄金生意,数年间多有积蓄。以后他又经营地产,在达蒲村置有七八百亩耕田。百川通歇业后,李毓温在汉口胡三多堂支持下,以4000两银子买下百川通,于民国十二年开设永亨银号。这个时期李毓温已是平遥城内颇有实力的大财东,他在平遥城内另开设六家商号,在北门头有永裕当铺,在达蒲村有永泉当铺,在鹦哥巷有永盛粉坊,在南大街有永隆工厂,在米粮市有永盛车铺,在鸡市口有永义泉杂货铺,而其最大的商号是永亨银号。永亨银号这是平遥商人继开创日升昌票号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在永享银号之后,有设在米家巷的大来银号,设在衙门街的晋裕银号,设在鹦哥巷的道生银号相继挂牌开张,后来又有崇丰厚、永泰昌、洪福祥,永成庆等十四家银号相继开业。从此,晋商进入到了辉煌的银号时代。平遥银号业事实上是晋商票号业的继续,在全国各地设分庄,主营异地汇兑,实行银股人股制,四年一个合账期。永享银号在太原、汉口、济南、漯河等地开设分庄,继续经营汇兑业,在本县已经开始发行纸币,也从事存放款业务。这个时期山西省地方银行入驻平遥东大街,汾河河务社和铁路银号这两家官办金融机构也进入平遥城,汾河河务社和铁路银号租用的便是永享银号的两北两跨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小小平遥古城同时存在三家官办金融机构和十八家银号,而生意最兴旺的是银号业家。永亨银号首任大掌柜是财东李毓温的换帖兄弟裴宪,此人足智多谋,人称二周瑜。永享银号驻汉口分庄大掌柜张庆元,表字积善,很有风度,个头不高,布袍坎肩,胸口常挂一只梳理胡须的小梳子,人们见了敬畏三分。这位张大掌柜以一万两银子开设了汉口分庄,一年却要做到二百万的业绩。永享银号一个账期每股分红达到1万银元,绝不晋于票号时代的业绩。假如再有若干年和平发展,平遥银号业一定会创建更大的辉煌。然而正当晋商银号业如日中天之时,芦沟桥事变爆发,1938年正月十四,日军攻打平遥城,一颗炮弹打塌永享银号门面楼,民族经济遭到毁灭性摧残。
上述观点我在《百川通》一书中有所概述,随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大通银号》,真实再现了银号商人当年的生活场景。在此我要特别强调,第一,晋商银号业是平遥商人继票号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在平遥银号业的影响之下,邻近各县和太原的商家纷纷开办银号,太原银号商一直存在到新中国建国前夕,写了《日升昌票号兴衰始末记》一书的白清镜老先生就是当年的银号伙计。第二,晋商是在民族灾难摧残之下,悲壮地退出历史舞台的。
2017年9月于平遥古城
——全文完,谢谢浏览!——
日升昌票号旧址
日升昌票号博物馆门票
王克强先生著作《大通银号》
【图片由本文编辑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