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又到游湖时
苏州 顾宗玲
水是苏州的灵魂,渗透在苏州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苏州的民俗中,也不乏与水有关的活动,游石湖便是其一。
石湖,地处苏州古城西南郊4.6公里。相传春秋时,越人伐吴,掘溪而进,横截山脚,凿石开渠,以通苏州,故名“石湖”,范蠡带了西施就是从这里泛舟入太湖的。
实际尺寸 26.5×7㎝
碧波荡漾的石湖畔,是树茂林深的上方山。这里山水相依,风光旖旎。在这“十里湖山开画屏”的地方,两千五百年来,有无数人文古迹散布其间。南宋范成大归隐回乡,定居石湖,在越城遗址建造石湖别墅,宋孝宗书赠“石湖”二字,于是石湖之名广传天下。
实际尺寸 25.5×7.5㎝
现今在石湖东面仍有越来溪,就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的水道。溪上有越城桥,桥西是九孔连拱的行春桥,全长54米,花岗石砌筑,桥栏石柱雕有神态不同的蹲狮。相传在农历八月十七日下半夜即十八日子时,清澈的月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射到桥北的水面上,“一环一月”,呈现一串明月的光影在水波上荡漾闪耀的奇景,这就是著名的“石湖串月”。这一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下出现的奇景,平时不易看到。
为了看这一胜景,到时苏州人便会亲人相约、好友结伙专程赴郊外游石湖。旧时,从苏州城到石湖无陆路可通,只有雇船前往才能了却心愿。一过中秋,不仅苏州城里城外,大小船只一租而空,甚至还有人远从上海、无锡、常熟、吴江等地赶来看串月的。相沿成习,八月十八游石湖,看“串月”的盛况渐成一种庙会式的民俗传统活动,场面热闹非凡,气氛非同一般。这二三天中,石湖里舟楫桅檣远望如林,灯船游船往来如梭,有诗云:“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
我也曾有过一次八月十八游石湖的经历。为了这次游湖,父母亲还闹了矛盾,双方均出自对子女的爱护,父亲提出要带我和弟弟去游石湖,让我们见识见识,而母亲则持反对意见,担心小孩半夜在石湖(上方山),别撞上什么不洁之物,因为上方山上有五通庙,传说是借“阴债”之地。闻此,我们小孩更是觉得好玩,闹着要去,最后母亲拗不过,但临行还不断叮嘱到了山上别乱说话。
那是六十年代初,我才唸初中时,晚饭后从苏州胥门外万年桥码头坐上小木船,船老大摇啊摇,快二个小时才到得石湖。湖上停满了各式船只,我们的船要靠岸也困难。周围好多船在船头上点了香烛,供着菜肴瓜果。还有小船载酒,泛月湖心,传出弦歌之声。只见湖畔人潮涌动,借着月光、星光、烛光、手电筒光,好不容易到岸上,但人太多了,无法靠近行春桥,很遗憾,没能看到“串月”。但见皓月当空,澄澈万里,湖波山岚,一片清光。于是,挤在人流里高一脚低一脚往上方山顶走。
山顶的楞伽寺、塔和山下的行春桥
到得山顶,只见三开间的小庙一座,供着泥塑五通神像,当地人称之谓老爷、太太。相传八月十七是五通神的生日,所以善男信女都到此虔诚地焚香膜拜,这是农村的风俗。屋里挤满了人,穿着红色长裙的师娘(即巫婆),说的说、唱的唱、跳的跳,装神弄鬼,热闹非凡。右手房,俨然卧室一间,“老爷太太”的床上,堆满了全新的被褥、衣物、日用品,听说都是干女儿们送的。身临这样充满着乡土气息,充斥着迷信色彩的庙会,我还是第一次,当时的我觉得好有趣、好好玩。下山登舟,调棹返苏,在静谧的夜色中,一路 “伊伊呀呀”,到家已及凌晨。因没有相机,当时场景无法摄下,只能深深镌刻在脑海里。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吴地民俗“八月十八游石湖”盛况依旧,可喜的是,这一活动已从无序落后状态,納入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在民俗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文明游湖风气逐年发扬。
今日石湖,经多年的整治改造,已建成以吴越遗迹和田园风光见称的风景区,呈现一派“千顷一碧呈天镜”的江南水乡风貌。正如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所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石湖佳山水这一吴中胜境,现已成为苏州人休闲度假的胜地,也是各地来苏游客旅游目的地的新选择。今日石湖,经多年的整治改造,已建成以吴越遗迹和田园风光见称的风景区,呈现一派“千顷一碧呈天镜”的江南水乡风貌。正如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所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石湖佳山水这一吴中胜境,现已成为苏州人休闲度假的胜地,也是各地来苏游客旅游目的地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