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趣的考试题
说起高考,把许多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没有了独立思维,没有了个性自由,为高考而高考,许多高考口号和标语看似励志却是一种无形压力。民国年间也有高考,其考试的题目既有灵动性而不失风趣,调动了考生们平时读书思维发挥的能力。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高考中,很有意思的增加了一道对联谜题: 上联是“孙行者”三字,要求考生作答下联。考生们见到此题一时都懵了,怎么会有谜联,一个堂堂的国立清华大学拿考生开玩笑?其实不然,只要仔细审题,学国文的考生们都知道,上联这三字是姓名,乃《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这要求考生平时所学,所读的书融化成知识。这不是科举考试出的偏题,是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验证。学生们面对考题束手无策,只好乱答一气。只有一名考生对此题发牢骚,清华敢出此题戏弄学生,那就不客气了,把校长的名字对上“胡适之”,结果得了满分。陈寅恪没想到这个答案出乎他的预料,原答案应是“祖冲之”,虽然“胡适之”没有“祖冲之”工整,也算有一定的道理。“胡”与“孙”都是姓,“行”与“适”都是动词,而“者”与“之”又都是文言虚词。
在四十年代,也有一所大学,在招生考试时同样出了一道风趣的数学题,题为: “三角几何共八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这道题看似数学题,解题须从谜的角度去破析,而用加减推算法来,二年级小学生也能答出。出题的老师巧妙地把数学名词“三角”、“几何”与货币的“三角”、疑问词“几何”相互混淆,正确答案应为“五角”。
五十年代初,有一年高考数学题为:“南京的白菜多少钱一斤?”,这也是一道谜题,它是计量词“钱”和货币的“钱”相互混淆,让考生一时摸不着头脑。细致审题不难发现,题意为“多少钱一斤?”,而“南京白菜”是拟题老师故意用来引开考生视线的障眼法,所以答案肯定是100钱为1斤。
这类考题用现在的语言叫“脑筋急转弯”,那时没有这新名词,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应当说也是考验学生平时应用能力。
附: 中国对联是文字的游戏,有上联必有下联,有上联没下联叫“绝对”,所以说“绝对”也形容对某人某事的赞许。对联中有绝对吗?有。如: 月笼纱窗诸葛(格)亮,个个孔明。又如: 厦门金门澳门,都是海口。
我今出一联请读者们对下联:
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二0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处暑
于翠屏山房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