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回荡的“南屏晚钟”以“听”入景,位列杭州西湖十景,恐怕此类之例委实不多吧。当歌者以清韵悠扬之声唱诵相思之梦时,南屏的钟声飘来,心随声动,相思梦碎。是怨?是醒?个中滋味难解!
唐时张继夜泊枫桥,有月、乌、霜、枫、火相伴,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对于愁眠是愁的叠加还是愁的解脱,看此时光景,月落之时天将明,想必愁已慢散,又将启程了!
幽怨的诗词赋予钟声的绝唱,早已远离了世俗凡间。当城市中绝响太久的钟楼之钟再次鸣响之时,这是一种回归——钟,由乐器而转至计时之器具。一日晨时来,以钟鸣之。一年之始,以钟鸣寄希冀。我的家乡——古城保定,早已绝响不知多少年的钟楼古钟啊,你还在那里静静地默守着,任凭岁月的流失、时事的变迁,古城的兴衰在你身旁演绎……
保定钟楼——闹市里的飞檐
古城保定——我的出生之地,由孩提到懵懂少年,在父母的驮带下,常去钟楼旁的县学街的小院里,去探望舅姥姥。还记得舅姥姥家那古旧的门楼、一对摩挲地油亮的石门墩,我曾在那里玩耍;更记得每年春节拜年时,面目慈祥的舅姥姥从抽屉里拿出来的那崭新的两角票、五角票的压岁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数目不菲的)心里美滋滋的;还记得那尽显老态的钟楼矗立在民居中,不曾去理会。
时光荏苒,交织着平淡与快乐的岁月,倏然而过。无数次与同学、朋友在繁华的裕华路上游玩,每每都与钟楼擦肩而过。时至1996年夏与妻到裕华路逛街时,才第一次登上了钟楼。下面这张门票(券1)就是细心的妻子保存下来的。虽然没有了副券,但门票上的椭圆形篆字钟楼留念章标志,是与以后出售的门票的区别之一。等开始收藏门票时,再购买的票就没有加盖此章的了。
券1,1996年使用,票价2元。票价为后戳盖,加盖钟楼留念椭圆形红色章。纸质轻薄 ,印刷应为铅印工艺,字体凹凸感明显,使简洁的文字、精炼的钟楼构图组成的门票图案增加了一份厚重感。
券2,2012年6月购买使用,当时的票价仍是2元。此时见到的门票,纸质向好,但印刷工艺与1996年使用的有明显区别,应为胶印工艺,字体平整无凹凸感。
券3,2015年使用,与券2属同一批次印刷。但票价已升至五元,直至2017年6月执行免票政策为止,都是此价格。至于钟楼何时对游客开放,(有一种推测之说,就是在旧城改造的1994年之后。)何时从二元升至五元,已无从了解。因此次登楼时,稍稍熟识的老管理员已退休,从莲池新来的二位,均表示不了解开放与调价的具体事宜。
遗憾不止于此,更为遗憾的是自2017年6月执行免票政策后,普通的游客就此再也没有机会登临二楼以观古钟了。今日,2017年9月23日星期六,我也只能以手机拍摄的景像和以前的二楼照片给您介绍了。
钟楼位于保定市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区裕华路上,坐北朝南,为重檐两层歇山式建筑,是保定市内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明宣德年间,知府周鉴重建钟楼,故又称宣德楼。明成化年间,知府章律翻修时建高大台基,砌女儿墙,建层楼,遂称“干云楼”,从此巍然壮观的钟楼,成为了保定的一大景观。该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长8.17米,宽6.94米,高13米。 现正门蓝色底金色字体的匾额题“古鸣霜楼”是清康熙年间重建时的名称。
钟楼结构出檐平缓,翼角起翘,戗脊上置仙人走兽装饰件,普柏枋上施宏大的斗拱,将屋檐挑出。枋上绘苏式彩绘,金碧辉煌。下层檐下设高大石柱十二根,石柱无雕饰,红色披于石面,稳重壮观。
钟楼经多次重修,现存主体建筑仍为明代式样。但其硕大粗粗犷豪放的斗拱及部分构件,仍不失金、元之风。绝对是都市里的一道古典风景——闹市里的飞檐!
位于钟楼东侧台基上的“万古流芳 郡守罗公重建碑”,字体经岁月风雨的侵蚀许多已漫漶不清了,几经辨认现将抄录的文字(均为繁体字,我以现用体记录)录下:罗公讳纶 号如菴 广宁人 因见钟楼毁坏 委经历司刘汉贞督同乡耆马呈图、徐崇雅、刘文雄等十二人监工捐俸重建(见于碑体右侧)。康熙四十四年岁次乙酉孟冬之吉□□士民公立(见碑体左侧)。
此碑记载了钟楼于康熙四十四年的再一次重建过程。
拍下以上照片后 ,进入楼体一层,见位于东侧的通往二层的楼梯已被封闭,有一白纸黑字的告示:因楼梯陡峭狭窄,为了游客的安全,暂停攀登进入二楼参观。此无奈之举,必有隐情。或确因安全问题,或因出于文物保护之由,吾等看来定是免票之利事带来的利益歉收之故吧?直接的损失就是那些慕名而来的观钟者落落寡欢的失落感。
为写此文,笔者这次再登钟楼采风,巧遇外地来保旅游的一家三口,就为不能亲观大钟风采而遗憾。见我正在抄写碑文,向我询问大钟的情况,我就简单的予以介绍。其中女主人进一步相问:既然有钟楼,那一定也有鼓楼吧?幸亏早已做过功课,我就手指位于钟楼西侧的十字路口处,向其简述了从《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一书中了解的关于鼓楼的概况。
保定鼓楼(又称横翠楼),曾以“横翠朝晖”美景位列保定古城八景之一。此楼高约20米,于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由郭仲伟创建,是一座高层古典建筑。它的下部是一座长方形台城,台城当中南北开一宽阔的券门,横跨在南大街北端的街中心,以通车马行人。台城的上部是一座明三暗五双檐歇山式的阁楼。头层北面檐下,横架一面大鼓,南面檐下悬挂着“丛胜楼”大匾,二层檐下悬挂着一方传为乾隆帝御书“福”字匾。可惜的是,如此壮观之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裕华路扩建展宽时被拆除了。
遗憾中唯有美食可以弥补吧!一家人又问起保定特色的饭馆,这可难不住我了,我说百米之内,东有以自创特色风味见长的“北斗星”,南有保定传统风味的“金卯白肉罩火烧”,西边有清真美味“安家牛肉罩饼”。至于早餐吗,当然可以来两个保定“驴火”啦!谈笑间骄傲地推介了一番保定风味!
从美味中回过神儿来,还是着重介绍一下保定钟楼的古钟吧。
此图片摘自网络
古钟铁质,悬挂于楼体上层,通高2.55米,口径2米。钟带三层 ,每层每方皆铸佛像,第一层方内铸有阳文楷书"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八字。第二层窗内记载着金国重臣名讳和铸钟时间。第三层钟带内铸有座式佛像。看钟铭所记,古钟系金大定廿一年(公元1181年)铸。无论从铸造工艺和铸造时间以及悬挂的方式、方法上来说,此铁钟在国内外实为罕见,其融金代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为一身,不啻为在钟文化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与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
庆幸的是,笔者曾三次近距离环视该钟。震撼之余,我是无法述说其详的,如果您感兴趣的话,不妨找来相关资料细细地了解吧!
此图片摘自网络
值得一提还有摆放在二层西北角的充满保定民俗风情的“列国石——大裂瓜”,此石高35厘米,最宽处达40厘米,断面近似三角形,原埋藏于保定市南大街的一家商铺边。传说为战国时燕赵两国的界石,有“沧州的狮子,定州的塔,保定府的大裂瓜”的美誉。界石的传说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我更愿意相信蕴含在这些传说中的那些美好愿景!藉于此,大裂瓜也就成为了保定人释放家乡情怀的幸运载体!
保定钟楼为2013年5月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驻足在钟楼高高的台基上,望着四面八方来往的人群和繁华的商业街道,时事变迁,转瞬而逝,何其梦幻;望着钟楼那凌空的翘角飞檐,前行的时光中,钟楼依然笑纳着每天的晨光与夕阳;古钟犹在,晨鸣已成过往,昔日的暮鼓早已荡然无存,然朗月下静谧的夜晚,仍有梦儿在萦绕。
放慢回家的脚步,回眸散落在裕华路周边的西大街、城隍庙、大慈阁、天主教堂、直隶总督署(保定原点位于此处)、光园、直隶审判厅、杨继盛祠堂(两处)、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育德中学旧址)、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古莲花池、关帝庙、清真寺、钟楼,粒粒璀璨的珍珠向您讲述的不仅是古城的悠久,更是悠久里沉淀的保定文化与幽幽的保定情愫。
张文革
完稿于2017年10月2日
注释:
1、 参考书目:《保定览胜》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谭祝平主编。
《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王庆丰主编。
2、 文中所用图片除标注的两幅外,其余的均为笔者于2017年9月23日实地手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