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会前,艳红向我约稿,要我写篇自己参展券集的创作体会,我反复思考,不知从何下手,在这次众多的参展作品中,我参展的《石雕艺术的瑰宝——大同云冈石窟》,充其量只是几枚门券的堆砌,哪里谈得上创作。但我还是想借此机会,谈谈近年来我在券研网的稿件见网后,对各位老师跟帖留言内容的体会,和从中受到的启发和帮助。
我感受最深的是参加全国第十八届券展的《人杰地灵话山西》,和这次参加平遥展的《石雕艺术的瑰宝——大同云冈石窟》两部券集。
说实在话,对待每一篇稿件我也总是想力争做好,但由于水平和思路局限等原因,总是做不到那么完美。2014年8月我的《人杰地灵话山西》券集在券研网展示,受到了那么多老师的关注。我仔细品读每一位老师的跟帖,其中张景生老师的:“一点建议供参考,杨玉环故里山西有票,可以不用陕西的相关门票更贴题些”;李新建老师的:“一点建议,1、有些贴片门票排列不均衡,如第一张;2、第14页是表示的华国锋吧?可以点出名字。”两位老师的点评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们协会白纪元老师的慷慨支持下,赠予了我一枚崭新的永济杨贵妃故里门券,替换了两枚陕西的杨贵妃墓券,“更贴题”了;第一张贴片选用了3枚有代表性的门券,显得不那么满了,总体布局好了许多;第14页那枚有华国锋的票如不点名,确实会有好多人看不出来,充实文字后便可一目了然。两位老师的建议,使我的这部券集在门券素材的使用、安排方面有了改进。
在这部券集的文字方面,都兴水老师跟帖中说:“文中的副标题,建议尽量都采用14字的词组为好”;陶万春老师在跟贴中说:“文字说明要跳出简介模式,以表现出对家乡的挚爱之情,愚以为抒情式或游记描述均可。”经两位老师的指点,再看看自己的文字编排,真的是索然无味。于是在文字方面反复推敲,下了一番功夫。正是采纳了几位老师的诚恳的建议,使得改进后的《人杰地灵话山西》这部券集,于2014年10月参加了衡阳的第十八届券展,并荣获优秀奖。
去云冈石窟游览,第一次了解了矗立在景区的瘦僧人的塑像是云冈石窟的开凿者昙曜。出于对昙曜的崇敬,在做云冈石窟券集时就把题目定为《开凿云冈石窟之第一人——昙曜》,自认为这个题目还挺有新意。券集在网上展示后,梁海军老师首先跟帖认为“切入点很有想法,但个人认为券集名称是否可以再斟酌一二。”;刘振林老师:“同意梁海军老师的观点”;都兴水老师的帖子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标题是以人物命题,但没有展示这位人物的相关素材。因此同意梁海军老师的建议,券集名称可以再斟酌一下,供参考。”;赵义方老师:“券集切入点有新意,题目如果用‘昙曜与云冈石窟’能否好一些?”;彭安荣老师则更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同意以上梁海军、刘振林、都兴水三位老师之见解!此集创意不错,展示了世遗景点,选券用券契合,编排制作精美。但主题与所用脱节,诚为遗憾!该集以人物为题,属"以人系事"之创作手法,但却无人物素材,所介绍的都是五大石窟,故曰"脱节"是也!建议改为"以事说人",在充分展示石窟的基础上对人物略带几笔即可,题目可以为巜云冈五窟欣赏》或者巜云冈五窟说》;首页文字重写,末页文学稍作改动。这样的话,我个人认为比较理想并切中主题!”;钟杰老师也跟帖道:“周老师可将开凿云岗石窟第一人一一昙曜作为第一贴片介绍,题目可再围绕“世遗”一一云岗石窟选定为好,供参考。”。
几位老师的跟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的这部券集题目与内容的脱节,使始终沾沾自喜的我茅塞顿开,在陈明新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于是有了《石雕艺术的瑰宝——大同云冈石窟》券集,带去参加了平遥的世界遗产券集展。
对网上展示的每一部作品的跟帖,都是对作者的支持,而能够得到各位老师具体的指导,指出作品的问题所在,对我来说则更是求之不得的金玉良言。俗话说,旁观者清,更何况能够对作品提出建议的老师,都是有着很高的写作水平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对自己来说是学习和提高的绝好机会,我打心眼里万分感激。
从2009年开始学做第一部券集至今共做出了33部券集,每一部都包含了各位老师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深深体会到,各位老师的点评和建议可使自己走出迷茫,找到改进的方向,一路指引自己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