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民国街
在南京城北湖南路居住了十八年,几乎每天都要路过民国年间留下的公使街和民国政要人物故居。最美最悠闲也最令人追羡的莫过于宁海路和江苏路上的莫干路、颐和路了。虽然它处于热闹的城区,却依然象贵妇那样尽显自己的端庄,宁静不乏幽雅,每条里弄都透出神秘的气氛和浓郁的民国文化氛围 。
法桐树曾为南京遮挡了七十年的风雨,南京人在树荫下叙述往事总是“遮遮掩掩”,叹息中还稍带些自豪感,走进民国街,了解那些神秘的桥段。
我着重介绍一下颐和路,街不长,却坐落了民国时期许多外国公馆,名人旧居。深春的季节里,漫步在这条路上,不闻喧嚣声,可见几十年的法桐树长满了新绿叶,整条街被包裹在深深浅浅的绿荫里,形成一条绿色拱门长廊,透过绿叶可以窥视到淡黄淡黄的院墙,一幢幢西洋小楼就这样掩映在高墙密林中,也许你猜不透谁谁的居所,但就风格也让人惊羡,美式的、法式的、西班牙式……你几乎看不到一座式样是重复的。它们就藏在绿荫中,就藏在历史中,掩盖着残梦,掩埋着豪华。
风风雨雨大半个世纪,颐和路依然张显它的温婉,两旁枝繁叶茂的法桐树依旧年年壮大,据史料记载,法桐是由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常宗惠奉命从法国购回的,一部分栽种在为孙中山奉安大典而建的中山大道上,余下的全部栽植于公使馆和名人洋楼街。这条街上有汪精卫、陈诚、陈布雷、阎锡山、汤恩伯等人的旧居。
为何颐和路独有这种特色,历史学家揣测说,当时国民政府亲美势力正盛,欧美国家相继建了公使馆,政府要员也不甘落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开建仿欧私宅,一圆异域之梦。为了不忘本土文化,道街多以传统景点为名,就有了我们熟知的颐和、天竺、琅琊、灵隐等街巷名称。
上世纪50年代曾在颐和路居住过的作家张守仁回忆说,南京颐和路,乃颐情养性,和美温馨之路,堪称中国城市别墅区的经典。他还说:中国如举办民国街道选美,桂冠非颐和路莫属,“在我心目中,世上没有哪条街道可以和颐和路媲美——即使是法国巴黎最豪华、最漂亮、气度最轩昂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不能和我心中的颐和路相比。”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环境优雅清净,绿树成阴。我走过无数次,每次都有探访的冲动,默默地注视了几十年却浑然不知房子的历史背景,它们尊严地留守着那份神秘,让人们永远猜测不透这片曾经权倾天下的地方。
二0一七年九月十六日偶感
于翠屏山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