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古镇寻票记
浙江杭州 金志根
在网上看了王继平老师的淘票故事,我想起了二年前去杭州塘栖古镇寻票的经历,有些看似没有希望的事,不经意间就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杭嘉湖平原上散布有许多水乡古镇,有些在国内外有不小的知名度,如南浔,如乌镇,如西塘;也有的不那么出名,如双林,如菱湖,如新市;也有介于知名与不知名之间的,如盐官,如桐乡,如塘栖……
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北郊,记得上中学时随妈妈走亲戚(三竿子外的一个舅舅)曾去过一次,以后舅舅去世了,几十年都没有发愿再去看看。
报载 塘栖古镇的水南街水北街已修缮一新(修旧如旧),因忙于工作也一直未去。2015年枇杷成熟的季节,在和爸爸的聊天中讲到了塘栖的特产---枇杷,勾起了爸爸想品尝枇杷的心愿。为此,我约上同学一起去了塘栖。
去塘栖的交通非常方便,走运河有观光船(但速度较慢),我们选择了公交车。现在城市和郊区的道路都比较好,路上所需时间也不多。到了那里,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古建筑并没有勾去我多少目光,倒是那七孔高耸的广济桥(古运河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我流连良久,当然,此行的主要目标还是塘栖古镇的门票。
在此之前,已有朋友从余杭区旅游局给我要来了十余枚全品的塘栖古镇的游览通票,(见图一)
票幅较大,设计也不见得吸引人。我自己来了,也想要寻觅景区内各分景点的门票。在镇上的游客服务中心询问时被告知,通票已不使用,旧票也无从翻检,现在只有“谷仓博物馆”和一处古宅收门票。于此,心里凉了一大截。没办法,有票的景点总要走马观花的看一下。
我们先去了“谷仓博物馆”。成人儿童门票图案一样,(见图二),
只是背面刊印的文字略有不同,售票的妞妞好商量(我带过去我收藏的浙江省内部分的古镇票博物馆票给她们看的),我们花两个成人的钱拿到三枚票,一枚成人票两枚儿童票。那位妞妞又从抽屉里翻找出已使用过的近十枚门票送给我,顿时让我有不虚此行的感觉。
博物馆里是匆匆走过,出来又到镇上,一路闲逛,见一古宅,亦见有售票的牌子挂着,抱着找票的心态,抬步向前,不料大门紧闭,询问邻近的妇女,说是管门的去吃饭了,瞬间如一盆凉水从头顶淋到脚下。无奈,看看时间,我们也寻思先填一下肚子,于是再回转走过广济桥,找一个酒楼解决午餐问题。
枇杷成熟的江南,只要不下雨,天气就非常的闷热,好在酒楼里有电扇空调,我们两人几瓶啤酒几个小菜也消遣到将近一点钟。餐后,再走广济桥去那有门票的古宅……。我们到了那里,管门的还没有来,大门依然紧闭,心里也怅然若失,真是百无聊赖啊!为了寻觅门票,还得要有耐心。等待时的感觉特别漫长,终于看见一位手上拿着钥匙的中年男子向大门走来,当然了,他就是管门的大哥了。说是大哥,其实也只四十来岁,身体也说不上壮实,穿着保安的服装,开门后在小桌后面的椅子上坐着。我迈步向前,向那大哥说道,想看看那种门票。他似乎有防范的心理,我讲着杭州话,塘栖当地人能听懂杭州话。我说,我从杭州过来,想到塘栖来找几张古镇的门票,且给他看了我带过去的二册门票。我翻着指给他看,这是南浔的,这是乌镇的,这是西塘的,这是盐官的,这是新市的……如此一来,可能是拉近了距离,他拿出了这古宅待售的门票(见图三)。
看见门票,我大失所望,门票如名片纸大小,全白,似乎象油印的,唯一的不同点是它上面有二唯码,有参观景点的名称。票价又不扉,要四十大洋啊!我不甘心花四十元买这一张白纸片(古宅我也不想看)就问他是否有别人用过不要的,大哥很爽朗,连声说有!有!有!边说边从抽屉里翻出一大叠,全给了我,我粗粗一数,至少有四十多枚,得到了这些票,心里已经忘记了它印制的不好看了。
此票免费到手后,我又和大哥攀谈。我说,塘栖古镇出过二种大幅的通票,大哥说没有,通票是小的。我说有,我册子上最后两枚就是塘栖古镇的大通票。大哥又讲,他家里有几百枚塘栖古镇的小通票,用报纸包着放在抽屉里。一听这话,我来了兴致,我说,我下午要回杭州的,可不可以现在回去拿一下,我买几包烟给你。大哥讲,他上班的,不能离岗,我又说,我晚上迟点回家,等你下班去你家(我准备让同学先回杭州,我要等门票到手再回杭州)。他讲,他天天在这里上班,你们下个星期可以过来拿。我一听,怕事情有变化,就向大哥索要他的手机号码,说是下次来塘栖前先给他打电话,让他把家里的票带到这里。大哥也真爽快,把他的手机号码告诉了我,于此,我也稍稍定下了心。再和同学商量,让他有空再跑一趟塘栖。
知道有票,但没到手,心里总是忐忑。回程时买了几箱礼品盒的塘栖枇杷(可以对爸爸有交待),也买了用网兜装的散装的。在公交车上和同学商定,让他下次来时带二罐龙井茶叶,二包中华烟……
一周后的下午,同学给我发来微信及照片,说门票到手了,一看照片,好家伙,一大叠门票,估计有半斤重……
几天后,同学把门票送到我打工的酒店,我什么事都不做了,先拆包装看门票(见图四)
票虽然说不上精美,但门票上有广济桥的图案,既可做“世遗”专题、“大运河”专题、“全国重保”专题,也可以做“桥”的专题,还能做“博物馆”专题和“中医文化”专题。同学走后,我回到厨房粗粗数了一下,380多枚票,心想,和票友的互赠又有票源了。
我想,每一个收藏门票的朋友都有寻觅门票的故事,这次“塘栖古镇寻票记”也只是我众多的寻票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