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领路人
苏州 顾宗玲
十月中旬从鄂西旅游回到苏州,接徐志东会长电话,被告知苏州门票协会的老前辈王桂宝先生已去世,问我是否知道。我一时不敢相信,真以为是听错了。忍不住打电话到王家,很不幸的是,证实消息确凿,此时悲恸不由心生。与王桂宝老师二十多年的交往,顿时涌现在脑海里,剪不断,理还乱。下面是苏州协会为王老师八十寿诞祝寿时我与他的合影。
老王是苏州门票协会的创建人之一,更是我集票的领路人。1990年,我加入苏州门协,和他相识,只见他个子不高,身材偏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那时,他已退休,六十出头,我才四十多,走上集票之路后,正是他领着我一步步入门。曾记得,当时他家还未拆迁,离我家不算远,我经常登门请教,老王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还经常送我门票,丰富我的藏品。那时,王老师已集票多年,并且已是门票专题制作的好手。
1992年10月,全国第七届门票展在杭州举办,我跃跃欲试,想做个专题参展。但一方面自己所集的票品不够,更由于从未做过专题集,无从下手。当老王得知我有顾虑后,多次鼓励我,并主动提出帮助我,指导我如何选题,选票,如何排版,并写上前言后语。我的第一个门票专题集《古运河畔的名人史迹》就这样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完成,首页的版面是王老师为我做的,每一页的美化均是他亲手所为。我带着这个专题首次参加全国门票展,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正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从此开始,我在编组专题集时不断向老王学习请教,在他毫无保留的耐心教诲下,逐年编组了许多专题集。当然,无法跟王老师相比,每每到他家,看到他书柜里整整齐齐排列着的一本本专题册,赞叹之余,更为他对门票的专注、用心、孜孜不倦的精神所感动。王老师的专题集涉及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名人故居,文物博馆,风景名胜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他是苏州所有集票人中,专题做得最好最多的一位。今天,制作门票专题都用电脑打字、排版,手写体已淘汰,但这个承载着王桂宝老师和我师徒之情、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专题集,我将永远保留并珍藏。
《大运河畔的名人史迹》片头
王老师在门票收集方面,也是一个行家,可谓慧眼识珠。每每参加各地的交流会,他总会有心仪的收获,令人羡慕。曾记得,在无锡举办的一次交流会上,见到一枚很不起眼的油印小票,我当时是完全没有在意它。但王老师直说好票。他当即买了一枚,剩下的另一枚他要我也买下。之后在多次多年的交流活动中,始终没有再见到过这枚票。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最早的阳关遗址门票。在西安参加全国第九届展会时,毛泽东手书《长恨歌》的仙游寺门票,也是在他的提议下,才花十元钱买下的。像南京蝴蝶博物馆的标本蝴蝶套票、云南石林的早期照相版票、颐和园的全息票、重大历史事件的票品、丝绸之路上冷门景点的门票等等,他都善于发现,并且毫不犹豫或交换、或价购,收入囊中,所以在他的藏品中,不乏早期精品票,冷点票。
阳关遗址
仙游寺
回忆和王老师的交往,他曾多次邀我赴无锡、上海、杭州、南京、西安等地参加门票交流活动。连续几年的春节,一清早,我们就相约前往苏州西园、寒山寺收集节假日期间的门票,那时的他,已经75岁,对于集票,还是那样执着。平时,我在编组专题中,如遇疑难处,或是缺了啥票,只要向王老师求助,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王老师的热情、热心和乐于助人,我是深有体会。今年夏初,我在编组《丝路佛踪》门票专题时,发现缺少一枚长安兴教寺塔的票。我想王老师肯定会有这枚票,于是赶到他家。已是88岁高龄的他,记忆相当好,一听说,立马回答应该有的。于是取出几大本专题册,和我一起寻找,终于在他的佛教专题集里找到了这枚票,我如愿以偿,好高兴啊。临走前,我说待我用过后还你。他一连说了几遍,不用还我,你只管留下。我说,过段时间我会还你。问及他的身体状况,他说还可以,就是体力不如以前,如没人陪同一个人不敢出门了。哪知道,临别时的一声“多加保重!”竟成了和王老师最后的话别。这一次的见面,竟成了永诀,从此天地两茫然,教人如何不心碎?
前些天在和王师母通话时,她多次叮嘱,票不要还了,留下做个纪念。我采納了师母的意见,决定将这枚浸润着王桂宝老师深情厚谊的珍贵门票,永远留在我的《丝路佛踪》专题集中,作为对老师最好的纪念。
王桂宝老师,我永远怀念你!
长安兴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