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换珍卡
河北承德 石德常
这还是几年前的事,已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券友老陈是集邮爱好者,后来也加入了我们集门券的群体。一次集体活动他分发给每人一张承德集邮小报,回家后翻看最后一版副刊时,有一组承德山庄外庙卡券照片,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注意,细细看来多数是大家所熟悉和都有的,但其中有一枚是我从末见过的,也没见其他券友有这张卡。小报是铅印的,没有颜色,细部也看不太清。出于好奇,我给老陈打了个电话,让他给问问这组照片是什么人提供的,能不能找到其人让咱们看一看庐山真面目。
老陈通过联系,知道图片的提供者叫彭大勇,是当时承德集邮小报的总编辑,他同意我们到他那里去看看这张卡的原品。
这是一个初冬季节的上午,天气很冷还刮着大风,我和老陈按约定时间来到彭总编的办公室,他五十岁左右,中等身材,看得出是一个很精神、很干练的人,寒喧了几句之后,他直截了当地说:你们来是什么意思呀?我说:没什么意思,您的这枚票是我们第一次在小报上看到,我们那些集门票的谁都没有,小报上看不太清楚,出于爱好就想看一看真实的东西是什么样,开开眼。他听完我们的来意之后,便从书柜中拿出一本册子,边翻边跟我们说:这里都是我搜集的错版的邮品、纸币、票证等。我说,这可是些珍贵的东西呀!他从中找出了那枚卡票放在写字台上,我俩近前仔细观看,票的底色是黑的,右边竖排有护身符三个字,下边横排普宁寺三字下标有拼音字母,左上角有一小箭头,后面小字:中国承德。在普宁寺三字上中央部位是一橙色近似千手千眼佛半身浮雕图案,两侧有雷电闪光,左边脸被一黑色阴影遮住。
看完之后我们在一起聊了一会,从中得知这枚票是他一个亲戚设计的,印刷时出了点问题,没用几天就停用了,也是一枚错版票。从我们的不断交谈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毫无架子的人。我拿了相机准备把它照下来,我用卡片机拍照后,回放效果不太理想。彭总编笑着说我的相机还是不错的,我来拍吧,等洗完照片给你们。
临别时我说:彭老师太谢谢您了,今天耽误您很长时间不好意思了,但还是开眼了。我们以后就交个朋友吧。我把事先从家里准备好的避署山庄早期的三人壹角伍分、伍角、一元、二元等十余枚门票,以及第一套印有承德风光名片式纪念券送给了他。并说:没有好送的东西,拿来几张门票作个纪念吧!如以后再能弄到这种票可要想着我们呀!彭老师说,你太客气啦!接着他又说,看你这么执着这么喜欢,那我就忍痛割爱把它送给你吧。听了彭老师说出的话,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只见彭老师转身回到写字台前拿来那枚卡交到我手里。我感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心里像得到一件宝物一样乐开了花,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感谢之意,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谢谢!实在是太谢谢您了!再三地表示感谢后与他道别,彭老师把我和陈老师送到办公室门外。
回家的路上,兴奋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下来,我跟老陈说:我们就是想看看实物,真没想到他竟慷慨地送给了我,真是个大好人呀!老陈说:也许是你的真诚感动了他吧,我说:这里还有你的一份功劳那!如果没有你那张小报牵线搭桥,我就不会得到这枚卡。
回到家里真是如获至宝,我迫不及待把它拿出来放在写字台上,久久地凝视,细细地观看了很长时间,然后才小心放地在我承德山庄外庙专题集藏册《紫塞明珠》中。有一次我们集体活动,我拿去这张卡给大家看,他们都说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票。
我的这枚独一无二的票,保持到去年才被第二个人拥有,他是承德普宁寺的一名服务人员,也爱好集票。我们一些券友去他那里淘票,和他混的挺熟,大家都叫他小袁。小袁人品好,又热情,他经常把积攒用过的门券送给我们。我们相互支持,互通有无。他的一位老领导得知小袁也爱收藏门票,就跟他说:我那里有一张卡保证你没有。小袁到了领导那一看,果然是我的那种卡。听老领导说:这是一种年票,在印刷过程中把原背面准备复印年票的拥有者照片位置错放在前面了,也就是佛像脸的左半边黑影部分,在通过验票机时卡票,售出几张就停用了。听说今年在我们圈外又出现了同样的第三枚券。
承德普宁寺的日卡和年卡有多种,从图案上都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唯独这枚比较早的年卡设计的比较特殊,它是以木雕手法展现的千手千眼佛想,猛一看又像古埃及的法老头像,但我和有佛像的卡进行了仔细的比对,面部是千手千眼佛,上额正中有一只眼,胸前有双手合十的图影,头饰也能对上号,从这几种主要特征看,他确实是千手千眼佛。但从头部后面背影和衣饰与照片不尽相同,再加上黑底还有闪电,这可能是设计者让外行人读不懂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吧。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设计理念,但这种卡毕竟是物以稀为贵,它的使用存量又少,从集票的的角度看,还是挺珍稀的。
我用真情换来珍贵的卡票。这也说明我们集券就是集情,以情感人永远不会错。
正面图案佛像左半部分的暗影应为磁卡背面右上角的持卡人扫描头像
磁卡的背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