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傩戏
说到傩戏,让我想到了十六年前在贵黔旅游时初次接触这种原始的艺术。以后读到余秋雨的散文集,其中《贵池傩》又让我更加了解远古文明的神秘。
要了解傩戏,不妨介绍一下傩戏的内涵。傩戏又叫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等,其地位大抵可以相当于敦煌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地位,这也是上古文明渊源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
当你走近贵州或安徽的一些村落,当地村民会热情的挽留你参加他们的祭祀活动,把你打扮成傩戏中的人物,在祠堂,在村寨的小路跟着村民尽情的表演。如果刚刚下过小雨,田野锦绣一切碧绿洁净,赏心悦目。这时傩戏的仪队更加充满活力,表演自如,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擅长,表情更加夸张,模仿的神仙、古装人、巫师等角色在行游中翩翩起舞。春天依然热闹非凡,满山遍野的油菜花一片金黄,一望无际,扑鼻的香味沁入每个人的心脾,那傩游的队伍和傩戏的表演简直就是一种美妙的亨受。当你有幸来到此地时,看到或加入到傩游行列,对再现远古的原始习俗,震撼得象看到一幅幅历史画卷,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说说傩戏发展的渊源,傩戏有很多神秘之处,就是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参与人都戴上面具,蒙上熊皮,拿着礼器欢快的手舞足蹈,口里发出“傩傩”之声。这是傩戏的初始,自从周天子制礼,宰相掌管祭礼之器,祭天地鬼神、宗庙社稷,从而形成了祭祀的程序。而老百姓却把这种程序渐渐的演化成自身的需求,就是驱病疫,酬劳诸神,进一步世俗化。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又添加了娱乐活动,什么神仙鬼怪,道佛人物,民间传说统统粉墨登场。我看到最有趣的是,扮相中传统的神祗一变而为傩公傩母,再变而成为灶公灶母,娱乐达到高潮处,家家户户都出人参与,就是乞丐也加入了傩仪的行列,俨然成了当地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欢快的气氛渲染了整个山乡村寨。
今日回想当年的情景,仍然相看两不厌,仍然能沉浸在那曼妙的傩戏中,仿佛还和村民串联在傩仪的游戏中,……啊!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二0一七年十月五日
于翠屏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