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专家余辉应(江苏扬州)邗江中学之邀在校作为期一周的系列讲座活动,余辉接受了本报(扬州晚报)记者的专访。
下面摘录部分内容,以飨券友。
有上百卷,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版本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伟大创作之一”,描绘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
在一般观众看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北宋开封城的繁荣兴旺。余辉介绍,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风俗画长卷,现存国内外博物馆和私家的古画有上百卷之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版本,一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是这类绘画题材的原创本;二是明代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图》卷,作者是明代中后期苏州街肆中的民间佚名画家,借“明四家”仇英之名绘成此作。这部作品将该绘画题材的构图形式基本上固定下来,反映了明代苏州民间绘画的艺术技巧;三是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等五人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荟萃了清代宫廷画家表现风俗画的艺术精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便是宋本的《清明上河图》。
余辉认为,三本《清明上河图》虽然题材是同样的,但创作目的却大为不同。如,张择端画的是“清明节气”,他以现实主义质朴淳厚的表现手法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希冀徽宗在清明时节能够看到诸多危及社会生活的症结所在。明本展现的是“社会清明”的景象,画家基本上是以享乐主义的观念和浮丽艳质的手法绘制该图,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以求达到商业目的。清院本则是以浓重的色彩从正面表现了大清王朝繁华的商贸景象和强盛的禁军力量,特别是该图画毕后,还有十六天就是乾隆二年的春节,更是为取悦龙颜而以矫饰的手法粉饰太平。这就是“清明上河”题材为何从清明节演化成喜庆日的内在原因。
江苏扬州 张厚培摘自《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