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故事(46)避暑山庄——乾隆石鼓
承德 钱宝林
当你走进避暑山庄正宫区博物馆,来到十九间万岁照房,你会发现中间有三间穿堂建筑。导游会向你介绍,这里原名叫“宝筏喻”,有名的乾隆石鼓就陈列在这里。石鼓是仿照秦石鼓刻制的,用汉白玉雕成,高五十五厘米,鼓面直径四十二厘米,计十面。鼓面刻有篆文狩猎诗,是记述秦国君游猎的故事,所以又有“猎碣”之称。陈列室的墙上,展示着经过捶拓的石鼓文,字迹清晰醒目,是籀文过渡到小篆的见证。其笔法圆润,不露锋芒,历来为书法家所推崇。
秦石鼓(网络图片)
这套石鼓,原来是陈放在热河文庙戟门两侧,刻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石鼓共刻制两套,另一套存放在北京国子监(文庙)。它们文字相同,形制相同,而石鼓的大小稍有区别。北京文庙这套鼓高六十厘米,鼓面直径五十五厘米。热河、北京两处都有《重排石鼓文音训》碑,而北京文庙大成门东侧不仅有《石鼓文音训》碑,西侧还有乾隆皇帝《御制》碑,碑帽上刻乾隆御题“环辞神笔”四个大字和二十个小字“观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长卷作歌,庚戌仲春御笔”。碑身四周是清代书法家张照草书韩愈的《石鼓歌》。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仿制秦石鼓分别放在北京和热河?北京的碑文主要是:“近因阅石鼓文,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旧石鼓为千古重器,不可轻动,置其木栅,蔽其风雨,以垂万世。而新石鼓以刻十章,并列国学以公天下,惠后儒,则乃周宣王之文也”可见,放在文庙为的是:“垂教后世,以文治国”。至于放在热河文庙,这是因为“热河文庙为岁岁惠远诘武之地,则命置之,以诏来世,庶乎宣王中兴之烈不泯。”其大意是,乾隆皇帝重刻石鼓置热河文庙,除了使儒生们受到兴贤讲武之教育而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大清皇帝来热河木兰秋狝,是“宣王中兴之烈”的盛况再现,同时,教育子孙后代,永不忘武功。正如乾隆皇帝在诗中写到的:“更思秋狝多年罢,家法绳承莫怠之。”。
避暑山庄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套石鼓,于1959年从热河文庙运到山庄博物馆,放置在十九间照房的三间穿堂供游人观瞻。
乾隆石鼓和秦石鼓(现存北京故宫)不同,秦石鼓呈馒头形,字刻在圆周面上。秦石鼓的历史源远流长,据郭沫若等人考证,秦石鼓刻于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发现于陕西雍县。唐代诗人韦应物、韩愈曾写过《石鼓歌》。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曾品鉴,引起世人重视。秦石鼓历经沧桑,宋代存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元明清存于北京国子监,抗战前运到重庆以避战火,抗战胜利后辗转万里又运回北京。多次搬迁的结果使文字损坏较多,原文528字,现剩310多字。乾隆石鼓字句完整无缺,是根据早期拓木刻制的,是极为珍贵的国宝。
有关秦石鼓的诗歌有好多,像韩愈、韦应物、苏轼的《石鼓歌》,康熙的《石鼓赞》,乾隆的《石鼓诗》,都是嗟叹赞美石鼓的。可见,乾隆说它是千古重器一点不假。
乾隆石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为排序,分别记述了先秦帝王游猎活动的四言古诗。康乾效仿赞美秦石鼓是与他们马上皇帝和每岁举行盛大的木兰秋狝有着密切关联的。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以甲鼓为例释之。
选自冯春江、冯术林编著《乾隆御制石鼓文赏析》
释义:记述秦帝王出猎时的盛况。狩猎的人们乘上最好的马车,驾驭着最好的良马,飞速地驱车前进。天子在众臣的簇拥下,旌旗飞动前导,狩猎在广阔的田野之中。疾驰的麀鹿群,正是他们出巡射猎之所求。
注:此文参考书目:冯春江、冯术林父子编著的《乾隆御制石鼓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