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于天津大沽口,是中华民国初年的直系军阀的首领。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晚年保持了民族气节,拒与日寇合作。于去世后不久的1938年6月被追授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自1916年9月至1923年10月期间,驻守在直系军阀大本营保定,直皖之战、第一次直奉大战及许多重大政治历史事件,都是在保定谋划决策的。
曹锟之功过历史自有评说。其在保定留下了许多印迹,例如曾是古城保定象征的直隶总督署门前的“大旗杆”、有直隶大本营之称的曹锟会馆“光园”、河北省第一次政协会议(1950年11月9日)的召开地“关岳行宫”以及残存在保定动物园里的“曹锟花园”遗迹等等。
保定市动物园——寻找曹锟花园的印迹
择一日午后,骑行前往保定市动物园,去搜寻散落在园林与动物园之中的古城印迹——“曹锟花园”遗存。
一路悠闲骑行,遥想着无拘无束的少年时代,那些最美好的记忆就定格在途经的古城的街街巷巷里了,更停留在弥漫着快乐童趣的动物园里了!!
行至现在的恒祥大街与天威中路交叉口,我没有直行南去奔向动物园东门,而是右拐向西,沿古城墙走北门入园。
由《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续》中得知:迄于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改建的保定古城墙,由土制城墙改建为砖制城墙。前后三任知府,历时五年,建成形制宏伟,功能齐全,既能防御又能进攻的军防重城。此后历经战乱损毁与修葺,到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时基本完好,随着城市的发展,从1950年开始陆续拆除,现在只剩下遗存于动物园北侧的长545米的明代古城墙,作为该园屏障的这段了。
作为历史名城城市的标志,于1984年6月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裂隙处可见城墙的形制 古城墙矩形墩台
保定市动物园北门
遥想少年时,北门东侧这段残破的城墙,是我们偷偷入园的捷径。为了逃票,冒着被抓的风险,在离售票处很近的这里,小伙伴们结伙冒险从陡峭崎岖的破损的墙体上攀爬入园。既可免费游玩,亦可采摘城墙顶端色泽诱人、粒粒饱满的酸枣以供解馋;闲暇时凭高北望不远处青砖灰瓦的座座院落,当时并不知晓,那里隐匿着诸多的古迹,例如淮军公所、清河道署……
这是古城墙东段留存下来的曾经的“人民公园”大门遗迹
当我们看到古城墙上的“保定市人民公园”名称时,它与现今的“保定市动物园”的名称之间又有什么历史关联和名称更迭上的传承呢?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保定动物园始建于1921年,系时任直鲁豫巡阅使的曹锟创建,故有“曹锟花园”之称。占地600余亩,后历经战乱,几成一片废墟。1928年国民党时期重修废园,将“城南公园”易名为“中山公园”,1934年河北省省长宋哲元重修后改称“人民公园”。解放后,在保定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进行了重建,于1952年6月24日正式开园,定名为“保定市人民公园”。饲养展出野生动物十几种,后逐渐发展成一座以饲养、繁殖、展览、保护野生动物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在20世纪80年代,保定市人民公园得到了迅速发展。1996年至1999年,保定市政府连续三年累计拨款800余万元对公园进行了大面积改造。新建了长颈鹿馆、兽医院,改建了象馆、走禽馆、猩猩馆、珍稀动物馆、鹿苑,引进了长颈鹿、非洲象、黑猩猩等一批珍贵稀有动物。
1995年经上级批准正式更名为“保定市动物园”。现占地250余亩,园内保留有明代古城墙、古建筑“别有洞天”、华北最大的太湖石假山等人文景观;百年古树及多种乔灌木错落有致,四季花卉掩映其间,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凭票进入园内,沿园区主道向南左拐东行,由于时间所限,无暇欣赏更加园林化的美景了,直奔园区管理处所在地,开始“寻遗”之旅。管理处背靠古城墙,西临墩台,院落古色古香、灰墙灰瓦,月亮门半掩着,幽静典雅尽显,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仿佛移境换景,置身民国花园……
沿门前的路南行,在与主路交叉口的东西两侧有两尊石狮矗立,因其有传承、有记载,年代久远,遂成为保定几家文博馆的“争夺”对象,后经园林部门求证出处,得以安放于此。据园林志记载,这两尊石狮为明代产物,高1.9米,造型端庄敦厚威武,整体比例匀称协调,雕工精细乖巧。1959年从保定二中慈禧行宫移至东风公园广场。2007年因东风公园改造并免费对外开放,将其安放于保定市动物园保护并供观赏至今。看了悬挂着的展示牌上的解释,如此珍贵之物引发多家的“争夺之战”就不难解释了吧!
小径、幽亭、花雕石,欲问其详无处寻。
石狮相对的是新颖别致的由鹅卵石与方砖砌成的有人民公园字样的林荫小径,林中有六角牡丹亭婷婷而立。拾阶而上,见亭内雕梁画栋,皆绘以寓意吉祥的花卉,苏工的精湛令人叹服。穿亭左拐西行,在一树木葱茏的土山下藏有一洞,号“别有洞天”,临北洞门,券顶正中有观音石像飘然立于莲花座上,两石拱卫,更显菩萨本相。洞口外侧墙壁镶嵌有碑刻铭文,右侧的六块圆形石上刻有西晋陶潜的名篇“归去来辞”全文,由享有“乾隆四家”盛名之一的成亲王永瑆楷体书写,笔风俊朗疏逸、典雅之气通篇其上。作为出自名家手笔的曹锟花园的书法精品遗物愈显珍贵了!
左侧是1922年由曹锟撰写的“城南公园碑记”和1934年河北省省长宋哲元重修“保定人民公园记”两通石碑。从此碑文中可以了解公园当时的建筑、设施的概况,其精美程度虽逊于皇家,但并不输于苏杭,是当时河北省最大的名园。
“别有洞天”北洞口,隶书大字定是出自名家之手。全景图可参照图十的门票图案。
洞顶绿树葱茏,洞旁太湖石丛相拥。
从北向南经十六米的洞长,豁然开朗处,见庞大的太湖石假山相拥,假山依石之型之势巧妙垒砌,太湖石之瘦皱漏透彰显无遗。作为华北最大的太湖石人为景观,它的历史、人文、社会价值蕴含丰富。据考证如此之多的太湖石为北京皇家园林圆明园遗珍,固为“掠人之美”,然能历尽劫难得以保存至今也算一大幸事吧!
石中有“洞天”。
“石不能言最可人”。环游保定动物园,石之景俯比皆是,石趣盎然。
置身此景,若有临“桃花源”之意境,更似是逃遁俗世求一避世之佳境。借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书中的一段话,我想最为贴切:别有洞天,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成语,中国人重义轻利,较少痴想洞中财宝,更想以洞穴为门径,走进一个栖息精神的天地。
门径,通往何处?“别有洞天”之景绝妙之处就在于出入之地皆为洞天之境,抬头远望南方,隔护城河在一片现代建筑中间有古建一角呈现。
这就是“门径”所通之处——曹锟花园的园中园“乐寿园”,两园跨河由一架木桥相连,桥早已无存。在探访的兴致驱使下,出动物园北门,绕行东门南行,沿护城河南岸奔乐寿园所在地河北农业大学校区。
进农大东门,西行至生活区尽头,见一处灰砖灰瓦起脊带回廊的四合院。据2007年6月16日《保定晚报》刊登的由闪保利先生撰写的《曹锟保定府邸“乐寿园”》介绍:此院为曹锟办公、接待来客的的处所,是“乐寿园”的核心。园内有戏楼、常青斋(据传是书房)、独一处(院落)、杏花村、苇塘、假山、石雕人像、亭、碑、太平楼(寓所),还有藤萝花圃、花墙、月亮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景如画……
如此的美景只能留在记载中了,唯一可以想象的是,现在的保定市动物园占地250余亩,可当时的曹锟花园(包括城南公园和乐寿园)占地近600亩呀!
曾经的曹锟府邸,现在是农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真应了“乐寿”二字。
夕阳下,竹影掩映的东厢房。
鸱吻、灰瓦、灰墙、红柱、回廊,静居。清末民初,多少名人轶事在此演绎。例如,1923年5月,康有为从洛阳到易(州)县谒清西陵,顺路到保定。曹锟为其接风洗尘,康有为特为乐寿园题名“老农别墅”。
四合院临水而建,借“水”。正对“别有洞天”景点,有“山”,应“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及“智者乐,仁者寿”之说。真乃是以桥为径,通往精神栖息之所。时有鹤鸣之声从对岸传来,清悠深远,仙禽仙音相伴,“乐”也“寿”也!!
(左图)乐寿园,2009年8月14日被保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右图)“乐寿园记”碑,碑首雕蟠龙纹,碑体四周雕刻有精美的、寓意吉祥的“梅、兰、竹、荷、石榴,喜鹊、仙鹤”等等(限于篇幅我拍摄的这些吉祥图案的特写就不一一展示了),碑文详细解释了“乐寿园”园名的出处。
( 网 络 图 片 )
曹锟,从光园的命名,借抗倭名将戚继光之名,足见其心胸抱负;从大旗杆的重建,可见其政治野心,虽此说法多来自民间揣测;从曹锟花园的修造,亦有其为赈济民众、与民同乐之说。其人其事,是也罢非也罢,从一介平民投军至直系军阀首领到贿选总统再到自称乐寿老人及晚年拒倭之举,如此的人生历程,无疑是人自身所拥有的两面性的最佳注解。
常言道:人是历史的坐标,那么与人息息相关的各种遗迹包括建筑遗存不正是构成我们悠久灿烂的古城文化这个立体画卷的一个个坐标点吗!就像是李鸿章之于淮军公所、杨继盛之于杨继盛祠堂、曹锟之于光园之于大旗杆之于乐寿园……
寻找,在古城的街巷里寻找,定位于坐标与坐标系之中,串联起一幅融入保定文化血脉的历史图轴!
探访告一段落,仍驻足良久……
此时已是晚霞映天,夕阳西沉。
张文革
初稿于2017年12月17日夜
定稿于12月24日夜
注释:
1、 感谢给予鼎力支持的保定券友王建池、陈明新、张全保、王建、小宋等诸位老师,特别感谢保定资深票证收藏大家白国斌先生提供票图。
2、 参考书目:《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保定市物价志》、《保定地名资料汇编》、《回眸往事春秋》(作者:闪保利先生)等等。
3、 文中所采用的照片除标注的,均为笔者用手机亲临实地拍摄。
附:
保定市动物园不同时期的门券票图(非原尺寸)和使用情况,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