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时 的 芳 华
承德 钱宝林
单位小金热情,和我儿子关系不错,给我们老两口弄了两张票。晚上7:25分开演,接回孙子隆隆,忙着做熟了豆角面,匆匆吃完了下楼,顺着碧峰门路向东,也就是20分钟的路,不一会儿就走到了。
电影城的广告上边是碧峰路,路的北面是离宫宫墙。
电影的名字叫《芳华》,老伴说过,用手机看了一段,不让看了,心有不甘。和儿子磨叨过,许是说起来,让小金听到了挂在心上。记不得了,上一次看电影的时间,反正是有年头了。自打新的承德群众电影院建成,我还没进去过,更不用说今天来的地儿,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
中影火星湖电影城(承德)
服务人员非常热情,让我们先坐到沙发上休息一会儿。我好奇,楼上楼下各有有三个放映厅,看规模大小还不一样,有散场的,探进头去瞧瞧,都挺豪华的。
由此上二楼,我们的场次在6号厅。
检票了,我们进的是一个小放映厅,共有四排座椅,每排六座,这么算来,这小厅只能容24人。进来的都是一对一对的,我们老两口在第四排三四座中间的中间,舒服极了。这时,我们后排的两个年轻人发话啦。看你们老两口真的很潇洒。我和老伴回过头笑笑说:我们那时也是这个年龄。是啊,你们看看那时的年轻,该有多好啊!后边的小两口羡慕地说。既然说起来,我认真地对那小两口说:我们搞对象,第一次见面就在电影院。我指指老伴:电影院的灯黑下来,她才敢偷偷地坐进来。我们那时没话儿。小两口听了,都抿起嘴来窃笑。正当我们聊得高兴,小放映厅里的音响突然震动起来,广告来了。直接把我们的谈笑压了下去。
这是我们候场时一个放映场次结束了,银幕上还在放着片尾。
多少年了才看这么一次电影,我用手机给老伴拍一张纪念照。
《芳华》的剧情并不复杂。从1976到1979,描述的是部队文工团在排练节目、集体生活中一帮青年男女矛盾恩怨的故事。在那特定的场合,特殊的年代,特有的人群中步步展开。其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这些人前途的迥异。1976年,我们国家相继失去了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领导人,又遭遇了唐山大地震这样前所未有的灾难,当年的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邦”。1977年开始了拨乱反正。1978年邓小平访美。1979年2月17日开始对越自卫反击战‧‧‧‧‧‧
说到此,电影带我走回了那段峥嵘的岁月,1979年2月16日晚,我所在的部队加修连突然紧急集合,连长点名叫着我们十几个复员的战士出列。命令我们交回每个人的复员证。大家都莫名其妙,河南籍的司务长给我抱来家属来部队时盖的花被子让我临时凑合几天。第二天,广播传来消息,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整整一个月后我国宣布撤军,连长又集合连队,重新发给我们复员证,让我们第二天回家。
《芳华》中的文工团是1979年自卫反击战后解散的。我所在的独立团的宣传队和篮球队是1978年3月份接到命令解散的。我们工程团相对独立,各种施工机械设备齐全,因此,三四千人的部队,相当于一个师。由于国防施工的特殊性,我们团在政治处的编制下就有了相对专业的宣传队和篮球队,再加上电影队,以丰富施工部队艰苦寂寞的工作和生活。所以,电影中,陈灿说文工团要解散的话是真的。
我们篮球队的十几个大小伙子就和那三十多人的宣传队住在一栋房子里。他们练功,吹小号、拉手风琴、排练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有时男兵女兵们的打闹、哭笑,我们都听得真真切切。他们晚上演出,我们做安保,维持秩序,演出到半夜,我们在一起吃夜宵。和连队战士们拉歌,我们篮球队十几个大老爷们比他们百十来人的声音都高。
著名导演冯小刚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熟悉部队生活。著名作家编剧严歌苓是电影《芳华》中萧穗子的原型。他们拍的、写的都是浓缩了的那年那月那帮少男少女的真实的故事。让我看了很感动。我在部队服役四年零三个月,1974年12月26日入伍,1979年3月17日退出现役。建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不管是当过兵或是没当过兵的人都看看这部电影,相信会对我们那时的年华有各自的清晰地回忆。
如今六十有五了,能够目睹《芳华》,这是我们的福分。那时的芳华再也不会回来了,只能在我们的记忆中闪现以及心中的存留。我和老伴身后那一对发话了:女孩对男孩半开玩笑地说:等我们老了也向他们一样,一起再来看电影。我老伴笑了:可别盼着自己老!
《芳华》1、来自网络
《芳华》2、来自网络
《芳华》3、来自网络
《芳华》4、来自网络
《芳华》4、导演冯小刚。来自网络
两张1月17日的《芳华》电影票。
2018年1月18日晚有感于南园斋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