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种异质异形入门凭证
襄阳军休三所 王斌坤
郝桂萍是襄阳地区襄河道坠子第二代代表人物,从小随第一代领军人物的父母在书场生活,深受熏陶。11岁就登台演唱,并一炮唱红。先后拜国内坠子名家为师,成长为坠子襄河道流派的领军人物。曾带领她的团队夺取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在著名的国家级盛会《马街书会》上,获得“书状元”的桂冠。并树立汉白玉头像以资永久纪念。
国家一级演员、襄河道坠子传承人郝桂平
“襄河道坠子”系河南坠子的一个地域性流派。据考证,河南坠子自清道光七年(1827),以第一把主奏乐器坠胡的诞生为标志,正式成为一个曲种,最迟在光绪十九年(1894)前传入“襄河道”,即今襄阳市所辖各县市和十堰市所辖部分县市一带。到上世纪20-30年代,河南艺人大量流入,并在襄河道落地生根,收徒传艺,培育了众多襄河道艺人。到40年代未至50年代中后期,襄河道本土艺人成长壮大,并以自己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特色,形成了地域性流派。
2015年,“襄河道坠子”被正式公布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虽然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襄河道坠子”拥有众多传统剧目,有《杨家将》、《呼家将》、《岳飞》、《海瑞》等慷慨激昂的大本书百部左右。但随着老艺人的离去,演出机会减少,观众的流失,“襄河道坠子”也处于濒危状态。
为了挽救、传承“襄河道坠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了“非遗书场”。“非遗书场”的设立不仅能给这一曲种提供很好的演出阵地,使得“襄河道坠子”够常态化持续下去,同时,又实现大书书目的抢教性记录保存。曲艺专业的师生能到场观摩学习,对襄河道坠子传承人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非遗书场免费,也不收门票,这两枚徽章是进入非遗书场的凭证,也可视作异形异质门券。我持徽章参加了2017年12月28日的非遗书场开场仪式。
郝桂平老师在《非遗书场》开场式的表演
《非遗书场》入门徽章1:扇形、塑料质地、4·2cm.
上排有非遗书场四字和云朵,下排为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字样。
《非遗书场》入门徽章2:扇形、金属质地、扇形5.5·2.5cm,
右上角联有一钥匙圈,上排有非遗书场四字和云朵,下排为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字样。
20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