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个读书沙龙,本是清净之地,但为何与中央集权集团有对撞?有阉党有死结?与文人有恩怨?是谁触动了谁的神经,本期走进《东林书院》---
在介绍东林书院前,先科普一下写了很多期的一起看的“国保”,“国保”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最高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文保分为三级:县(市)级、省级、国家级。“国保”强调的是不可移动性,不是像博物馆里展列的文物。至2013年3月,国务院已分七批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选择的都是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地方。它的魅力就在,你今生所看到的就是中国最顶级的文物。它有引力,你有动力,出行的收获就是答案。
东林书院不是所谓的古代“四大书院”,“东林”一名源于“程门立雪”的杨时,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已是余杭县令的杨时来无锡悠游,看到一块生态与庐山东林寺相似的地带,便萌生了在此研授讲学的念头,东林书院由此而生。
书院虽建于宋末,但和应天、白鹿洞等闻名遐迩的书院相比,显得默默无闻。它名声鹊起之时已是晚明,与“东林党”有着牵葛。明神宗万历年间,致仕归乡的学者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等人同倡捐赠,复建了已荒废许久的书院,并在此聚众,继承杨时衣钵,宣讲程朱理学,一时朝野倾慕。
书院由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再得草庐、三公祠斋等建筑组成,格局疏朗,树木葳蕤,静谧探幽。天启年间,书院因得罪阉宦,而被毁得片瓦寸椽不留,崇祯即位后修复。今天残存的明代货,只有牌坊和几款碑碣,其余的都是清、民国和国朝补修补建的。
东林书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书院,结舍立书,传经授道,它更像一个读书沙龙,而非日日教读的教育模式。会约有临时和固定体制,每会推选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一问一答,交流心得体会。讲习之余,他们还指摘时弊,臧否人物。负有乾坤志,不忘儒学,心系家国,而并非埋头只读圣贤书,是一帮有所担当的文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他们的座右铭。
东林党,起初本无所谓的“党”,是个半紧密型文人集团,这些党人包括顾宪成和、赵南星、邹元标、顾允成、高攀龙、钱一本、张溥、杨涟、左光斗、袁崇焕等等名人,其中多人都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名家大儒。
朝廷大患,最怕攻党。在官场中与东林党政见最不合的就是以沈一贯和方从哲等为首的“浙党”,而“浙党”中有些也并非奸佞之人,只是思想对冲,不愿东林党人妄议朝政。后期魏忠贤把持权柄的时候,强大的舆论导向也危及到了权宦的核心利益,这时书院被毁、党人迫害已在所难免。
儒者明体达用,当求实济。起初的东林党非常开明,后期迈入朝堂的东林党也开始了党争,相互攻讦。东林党是个群体,有清操独立之人,也有酸腐无能之辈。到了小朝廷南明时期,东林党钱谦益等人的党争意识起了极大的消极作用,不过即使有天时地利,如果有钱谦益、马世英、阮大铖等人的存在,纵有“复明”壮举,但终究回天乏术,一事无成。
再说下这款抱鼓石,原为崇宁路许氏既翕堂的门前旧物,正面是蛟龙,背面为凤穿牡丹,上面是狮子滚绣球。太平天国时,既翕堂曾作过黄子隆的潮王府,汉白玉龙凤一体的抱鼓石为王府所有,后移置到东林书院。既翕堂的主人是许凤藻,许凤藻的长女是歌星王力宏的奶奶,儿子许倬云是台湾著名的历史学家。可惜徐氏旧居为建无锡检察院,毁于上世纪80年代。张謇题写的“既翕堂”匾额也挂在了秦邦宪故居里。
东林书院自2018年元旦起免费了,对大众是种功德,更有效的传播文化。对门票党则是损失,无票可集了。以下是我集的部分东林书院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