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故事(48)承德外八庙—大乘之阁中的对联与匾额
承德 钱宝林
但凡来承德的游客,普宁寺是必去的景点之一。至于为什么,当然有好多。这里有一个世界之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这里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是外八庙中乾隆皇帝建的第一座寺庙。是清廷处理蒙古事务及历史见证的重要场所。亦是集我国古建雕塑艺术之大成,代表了有清一代的最高艺术成就以及藏传佛教圣地信众和一般世俗百姓朝拜的地方。
游客们来到大乘之阁这个佛国世界,除了被这古人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更为大乘之阁内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所震惊。只听导游们逐一地介绍大佛的精美之处,还有观音两旁静穆肃立的善财、龙女两大肋侍,以及阁内东西两侧山墙上的万佛龛,都给人以啧啧称奇或得到心灵深处的洗濯。这期故事,我将补充介绍一下大乘之阁中的对联及匾额文化,那可都是乾隆皇帝亲作亲题的,借券研网这方宝地,我们一同来欣赏。
先说说大乘之阁外“大乘之阁”陡匾下有一横匾,上书“鸿庥普荫”这都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
鸿,同宏,广大的意思。庥,(音xiu)树荫的意思。荫,庇护的意思。“鸿庥普荫”就是:佛法像宏大的树荫一样庇护着众生。也有人从纯佛教的角度认为:鸿庥引喻为佛法,荫是蕴的意思,意为这里是一切佛法的聚集之地。
大乘之阁内抱柱上有一副黑漆金字对联:
具大神通完十行,
是真清净现三身。
这副七言对联,使用了四个佛教术语。“大神通”指深不可测、无往不至、通达无碍的神妙大力。据说佛的大神通有身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十行”,是指: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性,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这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十种利他、利人的善行。“清净”指远离罪恶和烦恼等污垢的沾染。《俱舍论》云:“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三身”,是指佛的法身、报身、应身。按照佛教的说法,法身是自性身,表示绝对真理就在佛身;报身是受用身,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的佛身。“具大神通完十行”的意思是:佛具有其大无比的神通,完成了十种善行。“是真清净现三身”的意思是:佛达到了真正清净的境界,呈现出法身、报身、应身等三身。
这副对联颂扬了观世音菩萨的德行和功力,也显示了乾隆皇帝对佛学的理解程度。
我们接着看大乘之阁一层的对联:
耆阇天开,金碧辉煌香界朗;
精蓝云护,旃檀馣馤梵林深。
耆阇,是指耆阇崛山,又译作鹫峰,在古印度摩羯陀王舍城东北 ,是释迦牟尼说法的地方。香界,指的是佛寺。精蓝,即伽蓝,是寺院的异名。云护,意为祥云护持。旃檀,是香木名。馣馤指飘散的香气。梵林,也是指佛寺。
上联的意思是:这里的山象耆阇崛山一样天地造化,金碧辉煌的寺庙宽阔开朗。
下联的意思是:这里的寺庙被祥云笼罩护持着,旃檀的香气飘散在梵林深处。
乾隆皇帝用他所学的佛学知识,深刻地描绘了普宁寺的壮美与幽深。
大乘之阁二层的对联:
半满真言参不漏,
色空妙谛证无遮。
这是乾隆皇帝为大乘之阁题写的第三副对联,悬挂在阁内的二层。半满,指佛教的大乘和小乘。《大乘义章》中说:“亦名大乘,小乘为半满教也。”这是因为大乘认为自己的教法博大精深,因此称为“满字教”。认为小乘的教法狭小,故称为“半字教”。真言,指法身佛之说法。《大日经疏》云:“真言,即如来妙极之语也。”参,即研习考证,推究真理。色空,佛教认为有形之万物为色,万物又都因缘所生,不是本来实有,所以又都是空。妙谛,是指完美的佛教真理。《大日经疏》云:“谛者,即如来真实句。”无遮,只能宽容
一切事故而没有遮拦。
上联的意思是:对于小乘和大乘的真言都不遗漏地研习推究。
下联的意思是:对于色和空的完美真理没有遮拦地体验论证。
从这副对联的整体来看,乾隆皇帝可能是在赞颂菩萨对佛法的研修极深,也可能是在感叹佛教教义的深邃。
大乘之阁三层的对联:
传大千法宝,
阐第一宗风。
这是乾隆皇帝为大乘之阁题写的第四副对联,悬挂在阁的顶层上。大千,是指大千世界。法宝,是说佛法像财宝一样珍贵。宗风,指佛教一宗的风仪。
这副对联通俗易懂,其意思是:传布能够造福大千世界的佛法,阐扬在世间堪称第一的宗风。
大乘之阁内最高处的乾隆御匾,真如圆满。
真如是佛教术语,梵语音译为:“部多多他多”。《往生论》云:“真如是诸法正体。”真如意为真实、如常,但它的含义很难用非常恰当的词语来解释,也可以理解为佛教真理。圆满,也是佛教用语,忏悔事毕称为圆满,功德成就也成为圆满。
“真如圆满”的意思是:佛教的真理完美无缺。
从以上乾隆皇帝围绕在大乘之阁内外题写的匾额和对联看,乾隆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利用佛教来加强他的封建统治,以巩固皇权。因此,他便毫不吝啬地把各种溢美之词献给了佛教,献给了普宁寺这座皇家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