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座宝塔中国有10几个,帝都最多占4席。这类塔形就是基座加上面的五塔,我去过呼和浩特、五台、襄阳、彭州等几座,它们有座大塔小的,也有座小塔大的,有精雕细琢的,还有素面朝天的,走的路线都不同。而上面象征五方佛的五塔,有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塔等,材质有砖有石的,荤素搭配,随便变换口味。
真觉寺金刚宝座也叫五塔寺塔,和北京动物园北门面对面。真觉寺老建已不存,现在的木构都是重建的。现在这里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以金刚宝座为核心,屋里院外搜罗列展着大量的石件,蔚然大观,值得一看。时值周三的免费日,但游人寡落,喜欢这种人少物静的场景。
真觉寺塔建于明代成化9年(1473年),整塔无意留白,刻石铺天盖地,内容繁复,表相多样,颇吸眼球。座为长方形,砖砌石包,高7.7米,分6层,逐级收缩,每层出檐,刻有椽子、滴水等,佛龛之间以花瓶式柱分隔。南北正中开有拱券门,上面刻有金翅鸟、龙女、神鲸、瑞兽、狮子和大象的“六挐具”。
塔座周身不厌其烦的雕有佛、菩萨、天王、罗汉、动物、花卉、法器、文字等,座内有蟠龙藻井、三世佛,入塔门封闭,佛足、八宝难以一睹。这五塔只能远观,面南砌有两层琉璃攒尖式亭子,石塔为密檐式,中塔高四角塔低,四面均开佛龛。此塔鸟瞰定会有高低错落的参差感,与视觉有冲击等量,平视阅读只有华丽流淌。
我是年卡免费进的,以下3张票是管理人员给的,其中8元的旧票是周三免费日票。
=====================================================================================================================
国保“觉生寺”即大钟寺,帝都的公交、地铁都直呼其小名“大钟寺”,觉生寺建于清雍正11年(1733年),坐北朝南,占地3.8万平米,规模蛮大的。寺分东、西两区域,西部为核心区,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两翼有钟鼓楼和配殿,东部就是园林式各地复制钟展区。
这里现在叫古钟博物馆,真的假的、大的小的、中国的外国的各式铜铁钟充斥在每个殿宇里。宁缺毋滥,我不喜欢复制品,因为好东西都有时间的味道。钟既是“乐器”也是“礼器”也还是“报时器”。大钟寺展示的钟太多,找几款拍拍算了。
大钟楼是觉生寺的核心,两层,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有个性。大钟就是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重约46.5吨的华严钟。一进殿内,瞬间震撼,通高6.75米,外径3.3米的庞然大物横亘眼前,此物里外、钟唇、钟纽密密麻麻的刻满了经文,汉文为主,间或梵文。累积22.7万字,是一部立体的佛教长卷。
此钟为铜锡铅合金,采用泥范法铸造的,制模、翻外范、制内范、合范,最后连同钟纽一次性浇铸成功。如果按伦交所铜锡最近报价,这钟的原材料至少得25万美刀,所以铸造大概是当时的国家工程吧。钟下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这敲击起来,振聋发聩,声荡八方。
永乐大钟完工后就库存,放了近200年,几乎贯穿了大明王朝,到了万历35年(1607年),钟才在万寿寺艰难的挂起来。明末动乱,寺破僧跑,华丽的大钟又成了闲置资产。雍正年觉生寺都建成了,大领导忽然觉得该补建一个钟楼,开始移置大钟,没想到,到了乾隆8年才又磕磕绊绊的挂在了觉生寺,这期间用了近20年,当时追求高大上,如今代价也不小。
以下是年卡换取的免费票及我收藏的部分觉生寺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