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游(五)
山西 胡保平
蔡伦墓祠
4月12日,我们离开了汉中去洋县游览,两地相隔仅60公里,一个小时就到了。到达洋县后,马上乘车去蔡伦墓。
蔡伦墓和祠,位于洋县城东10公里的龙亭镇,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长眠之地,也是蔡伦的封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公元105年,他成功地改进了造纸的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等为原料,造出了物美价廉的纸,朝廷批准推广。从此,天下都用他的方法造纸,称为“蔡侯纸”。汉安帝刘祜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邓太后以蔡伦供职宫廷,年久有功,授封“龙亭侯”,其封地即为现在洋县的龙亭镇。后世以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对他的祠墓着意保护,以示敬仰之意。墓祠占地30多亩,祠区有拜殿、献殿、蔡侯祠、东西配殿、乐楼等清代歇山式建筑及多株古柏和汉桂。蔡伦墓冢巍峨高耸,壮观异常。在古木掩映之中,墓前的石碑、石羊、翁仲一字排开,“蔡伦谱系碑”,记载着蔡伦家族的历史沿革。墓前还有赵朴初手书“蔡伦墓”的祭亭和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书“蔡伦墓”的匾额垂花门。整个蔡伦陵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其南为蔡侯祠,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
蔡伦墓西侧是全国首家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封地和墓地仅一墙之隔。 博物馆主要分为南院和北院两大部分。南院绿树掩映,屹立着五间歇山顶古建大厅,是“纸文化陈列室”,主要展示纸的起源、造纸术在历代的发展,以纸为载体的书画作品、历代有关纸的文献记载及造纸术的传播过程。北院建有廊式“仿汉纸坊”,展示最古老的手工抄纸的整个流程,真实再现汉代“蔡候纸”抄造的全部过程。游客可以亲自参与操作工序,做一回古代的纸匠。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蔡伦发明造纸工艺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推动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蔡伦造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史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这样为国争光的人物值得永远纪念。
蔡伦祠大门
蔡伦像
蔡伦祠
大殿内
“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壁画
蔡侯墓
纸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内画像
全票
半价票
请继续关注《陕西汉中游》(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