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我参观了马鞍山采石矶公园和李白纪念馆。参观中有幸遇见一位老者,善交往、也善谈,在捉月台旁热情的给我们讲述了李白捉月骑鲸升天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使用的2枚门券,也保存完好至今(见照片一、二)。今写了《李白死因之谜的传说故事》讲给朋友听。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由于李白一生嗜酒如命,又号称“醉仙”。后世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好饮酒作诗,其中斗酒百篇,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足以让人敬仰。但最后他贫困潦倒,死的令人心痛。
李白的死,历来众说纷纭,一般有三种说法:一为醉死、二为病死、三为溺死。第一种说法见《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说法可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而第三种说法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
第三种说法对大多数人们来说,特别是文人墨客更愿意相信李白是因为水中捉月而死,月亮对于李白是高尚的象征,是他的梦想。所以这样的画面更符合人们的美好愿望。宁可相信有,也不相信无,人们愿意接受李白的死与月亮有关之说。有位学者对李白的死,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摹拟式的描绘:“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我追求了一生的光明,原来在这里!’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
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只听得船夫一声惊呼,诗人已没入万顷波涛。船夫恍惚看见,刚才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去了。”显然,这位当代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他是宁肯相信这位李白并没淹死,而是骑鲸升天,羽化成仙。这是人们心目中认可的“谪仙人”之说法。笔者对李白“醉入江中捉月而死”之说表示欣赏。宋人有一首诗还原了李白死时的情境:“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后来的文人画士关于“泛月”、“醉月”、“捉月”等诸多诗篇画作更充满着许多绝妙遐想。有幅“捉月”画作很形象(见照片三)。笔者在采石矶公园参观时,那位老者还介绍当地仍有“宫锦村”。笔者并亲睹了采石矶江边有“捉月台”(见照片四)相传李白在此醉酒捉月,故名。原名舍身崖。旧志记载,明正德年间,太平“一部四府官员”联璧登台,以舍身不雅,遂改名“联璧台”。在李白捉月的江边立有一尊由合金钢铸造的李白塑像(见照片五)。还有李白衣冠冢。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在江上醉酒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李白衣冠冢原在采石镇神霄宫内,1972年移至此,供游人凭吊。墓碑上镌“唐诗人李白衣冠冢”,由被称作诗、书、画“当代三绝”的林散之所题(见照片六)。这一切恐怕都来自“捉月”吧!故事讲完了。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