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故事(49)承德外八庙—殊像寺的前世今生
承德 钱宝林
殊像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西,狮子园北麓。在承德众多的寺庙中,殊像寺似乎一直十分“低调”。可是这座充满着戏剧色彩而又独具建筑特色的寺庙,并没有远离我们的视线。
2015年7月12日,承德券专委曾组织会员“古刹瞻礼活动”来到尚未对外开放的殊像寺,本人曾做过报道《承德外八庙—瞻礼殊像寺》(见门券收藏研究网2015—07—14),介绍了一些相关情况,这次根据手头的资料,再做进一步的报道。
殊像寺正门前
据寺内碑文记载;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乾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佛经中有“东方主尊菩萨是文殊,有时现比丘像有时现国王像”的说法。而“文殊”又译“曼殊”,“曼殊”与“满洲”音近,所以西藏达赖喇嘛进丹书时,称清朝皇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狮子园传言,进而有人就附会传说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乾隆和太后对此不加可否。回到京师,太后就令人按五台山文殊模样雕刻石像供於香山宝相寺。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特命内务府仿五台山殊像寺现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庙。殊像寺落成时,乾隆参加瞻礼,并作诗道:“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土翊浮图。虽然名实期相称,师利应嗤谓是乎。”因该庙喇嘛皆为满族,故清廷对此处按家庙管理。
殊像寺会乘殿及面月殿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一百一十五米,南北两百米,占地面积二十七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有的风格。
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有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後檐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势增高,上多级大石阶可登月台,月台北建“会乘殿”。
殊像寺会乘殿本尊
会乘殿位于寺中心,居高临下,是全寺主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下层用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上层平面向里收缩,减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使用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殿内正中供有杉木金漆塑像三尊,皆高一丈七尺。当中为文殊菩萨,他骑在青狮上正在说法讲经,显得十分智慧和威德,是现存佛像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背光上镶嵌七宝,中为宝瓶。文殊东边是骑白象普贤菩萨,西边是骑犼观世音菩萨。供桌前东西各置万寿塔,八角三层楠木,高两丈,两塔内供鎏金钢质无量寿佛五百零八尊。今寿塔犹存,鎏金铜佛在姜桂题任热河都统时期被盗。两侧墙壁置经橱,藏满文大藏经三部,日本军队侵华时劫掠一部,现存东京;一部流落西欧,现存巴黎图书馆;一部下落不明。
殿内横匾“会通三际”,联语:“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会乘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东为指峰,西为面月。会乘殿北,顺势置假山,垒石穿洞,潜岩渡桥,沟壑纵横,曲径幽深,是五台山的缩影。假山如朵朵祥云,载运一座高阁,名“宝相阁”,又名“净名普现”。
殊像寺宝相阁
阁重檐八角,黄琉璃瓦顶绿剪边,正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四斜面设槛窗。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两侧有两个力士像,各高三米。阁内横额“净名普现”。一幅“佛说是本师宏宣象教,天开此初地示现狮峰”对联挂于左右。
殊像寺宝相阁内文殊菩萨骑狮像
宝相阁前东、西有配殿各三间,东为云来,西为净雪。登上第二层假山,正北有清凉楼两层,每层九间,楼内供文殊,二楼题额「“相合台怀”。楹联“地上拈将一茎草,楼上现出五台山”。一楼门额“妙五福德”。楼内条幅“地分台麓示居国,座挹锤峰供养云”。清凉楼前两侧有配殿,面阔五楹,东曰“吉辉”,西曰“慧喜”,慧喜殿西有六角亭。净雪殿西有一小院,正室三间,名“香林室”,室后设月门。室前东有方亭一座,西有小楼名“倚云楼”两层。皇帝到殊像寺上香时,皇后在此梳妆,故又名“梳妆楼”。
殊像寺宝相长新殿
钟鼓楼等建筑在一九四九年后由政府多次修缮,仍保持原有风貌。一九七五年,国家重新修建了天王殿和东西配殿。寺内三身木雕菩萨像为国家级文物。殊像寺现已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乘殿
狮子园北麓殊像寺全貌
原经橱藏有满文大藏经三部
这是殊像寺发行的唯一一张早期票
本文说明:黑白图片来自承德老照片,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字参考资料的出处因是多年前收集学习用的,已忘记了,编辑此文时有部分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