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券随想曲之一
——牡丹的故事
欣赏这3枚牡丹门券(见照片一、二、三),脑海立刻浮现出牡丹的画面。
牡丹,不仅我喜欢,恐怕中国人都喜欢牡丹。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谁都知道那是荒唐的事,但大家都信以为真,而且广为传颂赞扬牡丹不畏权贵的高尚风格。
中国的国花虽然没有定下来,但从古代起至今,牡丹一直担当着国花的角色。牡丹被人们称为“富贵花”、“花中王”。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很有代表性。所以我喜欢牡丹,每年都到保定的“东风公园”赏牡丹。退休后的一年,专程去“北京景山公园”赏牡丹,还有幸看到两株绿牡丹。还去洛阳欣赏过洛阳牡丹。1993年借会议之机参观了河北邢台柏乡的“汉牡丹园”,被汉牡丹神奇的传说所感动,于是写了一篇《汉牡丹传奇》,在保定晚报上发表(2005.10.8),后又改写成《汉牡丹的传说故事》在门券研究网上发表(2012.11.25)由于喜欢牡丹很想家里养株牡丹。上世纪70年代,我在保定供电局任职过变电工区行政领导,有机会每年都去保定的涞源县变电站检查工作。涞源县城内有位同事的姥姥家有株两米多高的大牡丹,连续两年我移栽牡丹,都没有成活。有人告诉我,用普通的方法是移栽不了牡丹的,必须从根处向外挖约半米长的沟,最后挖一小坑,然后从母根处撒白酒在小坑处多撒些,填土至平,这样在小坑处会有牡丹蘖芽出来。还有人说移栽牡丹,首先得先移栽芍药,牡丹、芍药相伴而生,牡丹称“花王”,芍药称“花相”。因此,我移栽牡丹未能如愿。
第三年,我又去涞源观看那株牡丹盛开的情景,顺便告知主人,移栽的牡丹又没成活,这是天意,我和牡丹无缘。主人也很惋惜,告诉我移栽牡丹对时间、土壤、浇水、施肥要求严格,成活率很低。今天我让你和牡丹结下缘分。给我摘了满满一袋牡丹花瓣,告诉我:牡丹花的药用价值很高,有很好的调经活血功能,还能做下酒菜,并告诉我食用方法。我很感激。回家后按照主人讲的方法,先调面糊,将洗净的花瓣放入面糊中,使花瓣粘均面糊,放热油中煎炸,花瓣立刻鼓成像小气球一样,夹出撒以白糖,真是又甜又香又脆,余味无穷。写到这儿,口水都快淌下来了,还真有点缘分的味道。
从此,更喜欢牡丹了。在客厅悬挂了一幅牡丹画(见照片四),屋隔断的拉门玻璃也磨上了牡丹花(见照片五)。还喜欢景德镇瓷瓶,室内摆放有三件牡丹图案的瓶。一件是手指画牡丹冬瓜瓶(见照片六),此瓶系高级工艺美术师熊亚清的作品。所谓手指画,即手指代笔画的画,很有欣赏价值,仔细观看可分辨出指纹迹。一件为富贵牡丹纹瓶(见照片七),系高级美术师俞金喜的作品,擅画荔枝、牡丹。据说此件作品是封笔之作。另一件为牡丹图罐(见照片八),系一件高44公分、腹径34公分的大瓶,系景德镇名人文竹人的作品,很受收藏者的青睐。我有位收藏家的朋友,来家串门,看到这件牡丹图罐很是欣赏,他说:你家的瓷瓶属这件最珍贵,其牡丹花等同实物,可说是你家镇宅之宝。怪不得我在展销会上第一次见到它就一见钟情,还做小诗一首:同等写真牡丹瓶,一见钟情情有情。越看越美难拔腿,欣然解囊不心疼。
前几年我夫妻俩喜欢上了烫画葫芦,由于喜欢牡丹,葫芦上的图案也离不开牡丹。除了在葫芦上用电烙铁烫画外,还绘彩画。有些大葫芦由于保存不好,葫芦表面发霉变黑,无法烫画,丢掉吧!又舍不得,想尽很多办法也不能除去霉黑,冥思苦想,想出在葫芦表面喷上近似葫芦颜色的黄漆,一遍覆盖不住,两遍、直至三遍才彻底把霉黑覆盖。再在葫芦上绘画图案,用何种颜料也是经过一番周折,经过调查研究,采用丙烯型颜料最理想,最后在绘画表面再喷一层光漆,不但保护了画面,还能擦洗保养。可算是一种创新吧!(见照片九)这种绘画的大葫芦几年来,赠送亲朋好友就有80多个,还都配有底座。这是一种乐趣,是友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牡丹门券,牡丹瓷瓶和烫画牡丹葫芦共欣赏,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