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A级景区74 平山县西柏坡景区
西柏坡位于河北平山县中部,太行山东麓,是1948年5月至1949年建国前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驻地。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中心。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全国土改运动;胜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西柏坡与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为我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今日的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山水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
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秀丽风光,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旧址被淹没,原有建筑和西柏坡村迁到村北的山坡。1970年开始,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进行复原建设,复原总面积16,440平方米。复建后的建筑,基本保持了旧址的原貌。院内建筑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部自东向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刘少奇、董必武旧居等,后部东北角是朱德旧居。前后两部分之间即小山包的西北方向,是“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谈判旧址等。
西柏坡纪念馆于1976年破土动工,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在纪念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和中共中央旧址同时对外开放。纪念馆分上下两层,阶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环绕,顺山势建造而成。
进入西柏坡纪念馆辖区,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它告诉我们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展览内容以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活动为主线,运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辅之绘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中央的五位领导人铜像,均高2.5米,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情景。
纪念馆后的山顶上的西柏坡纪念碑。总高度为20.5米,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的手迹,碑文是1991年江泽民同志为西柏坡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碑座周围将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地微缩在四块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历史贡献和党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活动。
西柏坡石刻园坐落在三面环水的柏坡岭上,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1997年对外开放。该园在建筑设计上汲取了古典建筑和南方园林的特点,碑廊迂回,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园名系薄一波和舒同的墨宝。其中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社会各界名人、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320余幅。
景区还有西柏坡青少年文明园、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等。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
西柏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