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上的难见姓氏(四)
阚 思 聪
2018.4.1.
这期介绍“相里”和“司徒” 两个复姓。
相里为罕见复姓,现代北京有。战国时有相里勤,汉代有相里虎,唐代有相里志降,五代时后晋有相里金。相里姓源流单纯,出自理姓,改姓里氏,得姓始祖:里季连。相里复姓,始祖皋陶,尧时为大理官,其后裔子孙世袭官职,遂以理为姓氏,商末纣王时有理徵其孙仲师为逃纣之祸,理去王氏,而称里氏,至春秋晋惠公三年大夫里克,被惠公所杀,其妻同成氏携小儿子季连逃居相城(今陕西省韩城市相里堡村,一说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遂以地名加原姓改为"相里"氏,称相里姓。(杏花村中现发现相里家族古碑3块) 。相里姓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里姓望族居西河郡(战国时魏掠秦国黄河沿岸地于秦晋之间黄河西岸设立),现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西庄镇、桑树坪镇有相里氏族分布,在三原县北相南相两村也有相里氏族分布。
司徒一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据《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周朝时称为地官大司徒。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司徒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36位,人口4.5万人。
司徒姓源出有::一源于姬姓,出自舜帝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徙"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等事情。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就是尧帝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而又名"土司"。舜为帝之后,大禹为司空,契为司徒。契为商族始祖,其后有司徒姓。司徒一职在历朝历代的名称和职能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时期,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徙。据史籍《史记》和《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在虞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者",称司徙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二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三,官名。西周始置。西周前期金文都作"司土",后期"司土"与"司徒"并用,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鼎》:"令女(汝)作司土,官司籍田"。《曶壶》:"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堆"。《免簋》:'作司土,司奠还(苑)、林□吴(虞)、牧。"三有司"在西周王朝为朝廷大臣,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有设置。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四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大夫墨狄,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墨狄,即历史商十分著名的申徒狄,因其官为殷商末期的司徒,故而又称司徒翟。相传,申徒狄不忍见纣王淫乱暴虐,便自己抱石投渊而死。后人们遂用其举止行为为历史典故,以"负石赴渊"来表示嫉浊避世,遂成千古成语。五源于任姓,出自唐朝时期著名将领薛仁贵孙子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进检校司徒,更封韩召拜太子太保。以司徒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傅。现在开平等地祭拜,必然要祭拜社稷之神、玄武之神和姜太公。
本文来自《门票寻踪》(总第135期)2018年5月12日出版
感谢刘华老师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