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才庚:收藏门券30年 记录时代变迁
刘才庚向记者介绍他收藏的门券。
杜甫草堂团体门票
在收藏界,除了收藏邮票、画作、奇石等藏品外,还有专门收藏门券的爱家。我国的门券收藏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兴起。当人们衣食无忧后,便开始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出门旅游,而旅游景点的门票面值、内容、材质的变化既记录了当年的景点历史,也记录下收藏者的快乐回忆。锦江区莲新街道莲花社区门券收藏协会会长刘才庚就是一位从事了30多年门券收藏的爱好者,他认为收藏家应转变思路,要把收藏品的社会效益看得比经济效益更重要。
收藏门券增长知识
60多岁的刘才庚老人收藏有近4万张门券,并整理出了20多个门券专题。专题以某一方面的知识为脉络,串联同类型的门券。在整理同类门券的同时,刘才庚不断积累相关知识。他从家中抱出一摞厚厚的塑封好的门券,认真地向记者介绍起来。
当翻到成都杜甫草堂的门券时,他介绍说:“别看这5张门券内容简单,经过多方考证,现在仅我有一套完整的,其他地方找不到,是孤品。”这一套泛黄的门券是成都杜甫草堂1951年使用的整版团体券,每张团体券可为10人使用,票价为一千元。这组套票反映了当年成都的货币及经济情况。还有一套南京蝴蝶博物馆的门券显得特别珍贵,共有101张,门券材质是由蝴蝶标本制成,精致独特。“我就是喜欢门券背后的故事才收藏的,收藏门券增长知识,让我坚持终身学习。”刘才庚说,这套完整的蝴蝶博物馆门券,现在价值8000多元。
收藏注重社会效益
收藏门券除了能升值,有经济效益,还应体现它的社会效益,这是刘才庚老人一直坚持的收藏理念。为了向更多的市民传播门券蕴含的知识,社区门券收藏协会成立了党支部,深入莲花社区为居民带来一场场精彩的门券展,受到居民的喜爱。
“如果门券不能实现它的社会效益,就是废纸一堆。”年近古稀的刘才庚老人感慨道。自从成立党支部后,协会一改过去的局面,运行更加规范。协会围绕党的政策进行学习,用与时俱进的方针指导协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刘才庚整理了“成都大轰炸”“时代楷模”“不朽的丰碑——长征”等专题,将门券收藏与红色文化结合,在党课上讲述抗战历史,提高协会会员认识。此外,协会还前往军营、机关单位、学校多次举办展览,为市民带去门券知识。以“不朽的丰碑——长征”专题为例,该专题以红军长征的时间为顺序,从江西于都出发,到甘肃会宁结束,先后排列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几百个点位的门券,观众通过这部专题就对红军长征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刘才庚老人认为门券收藏要有“文化自信”,门券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时代变迁,观赏方寸大小的门券,听着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故事,观众仿佛进行了一次时空穿越。
来源:2018-05-22 华西社区报
华西社区报记者 刘福燕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