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府城隍庙在文峰塔东边的鼓楼东街上,这片都是安阳的老街区,如果将来有圈地运动,一些老屋的命运也是生死难卜。城隍庙也叫安阳民俗博物馆,免费。这座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的建筑群规模还是不小的,毕竟是府级城隍庙,明清的彰德府管辖着豫北冀南那一片的7个县。
现在的建筑也是明清国朝维修过了,光彩照人总比衣衫褴褛强。中轴线有牌楼、大门、月池、过殿、正殿和寝宫,两边是配殿,大概是格局完整,才挤上国七这趟班车的。
所谓民俗就是贴近生活的另一种生命质地,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任何人都消费过。时间没有感情,运作的都是演变和淘汰的逻辑,所以进博物馆的就叫遗产。有些东西消失了,总有人感伤,其实不必,生活是一种本身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一种预设的假状态。就像皮影也是在线娱乐,今天的电子媒介不过是皮影的升级版,祖先们能快乐就够了。
安阳天宁寺在文峰南街,二刷此国保。街名也是来自于该塔,乾隆年间彰德府知府脑洞大开,将佛塔增加了一款功能,为提振本地文风,题匾“文峰耸秀”,变成了时尚流行的“文峰塔”。明清的风水塔多傻大黑粗笨丑,几乎不走文艺路线,而安阳的大概也是中国最老、最漂亮的“文峰塔”了。
天宁寺进寺要买票,登塔再掏钱,也配有免费的义务讲解员。其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这些对我来说,没兴奋点,都是新上架货,唯塔是真爱。对于此塔记忆犹新:一是上大下小,颠覆传统构造,二是塔上有塔,楼阁式塔的塔刹竟然是10米高的覆钵式塔,三是楼梯踏步垂直跨度太大,上塔如山倒,下塔如抽丝。
天宁寺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元明清等朝接替续修。国保名录中断代为“五代-清”,所谓的清就是最上的喇嘛塔。塔为5层八面,高约38米,砖木结构。塔基上有仰莲七层花瓣,一层面南开拱券门,其余为装饰性盲门,门楣为双龙戏珠砖雕,8根角柱是高浮雕盘龙柱,栩栩如生。
龙柱之间,门楣之上是8幅砖雕经变故事图,太子诞生、苦行修定、说法、涅槃等等内容。每层均有仿木斗栱,一层以上每层开有交错门洞。塔檐逐级增大,以上檐水不滴下檐为限,这样在视觉上形成了塔身上大下小的认知。塔内有盘旋梯直达塔顶,内有鸳鸯交手等仿木斗栱。
此行和第一来时的门票及登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