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门券收藏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旅游门券的收藏活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有近40年的历史,曾经有过迅猛发展的阶段和辉煌的历史,目前处于相对平缓的过度期。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优势和短板,积极总结成功的经验,认真寻找改进的对策,对于促进旅游门券收藏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 旅游门券收藏的优势
1、我国的旅游门券收藏队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员基本稳定,并在各地积极地开展活动,配合当地党政部门组织宣传展览活动,传播正能量,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推动了门券收藏活动的传播和发展。2017年在平遥举行的“一会一展”活动取得显著的成效,就是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这是当前门券收藏队伍的主流。
2、门券收藏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爱好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范围,容易上手。而且门券集藏的门槛较低,一般工薪阶层都可以接受,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文化活动。
3、我国的旅游事业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旅游门券收藏基本与旅游发展同步。现在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新的线路和景点不断增多,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旅游门券也不断增加,为门券收藏者提供了广泛的票源。与其它票证收藏相比,更显现出优势。如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布票等票证已成绝唱,仅有的存量只会越来越少;邮票曾称为“国家名片”,但由于逐渐失去使用的基础,集邮市场交换邮品的火爆场面风光不再;传统的“火花”、风靡一时的电话磁卡,已日落西山;“烟标”因控烟力度的加大,前景也不容乐观。
4、据崔艳红统计,门券收藏队伍虽然以退休人员为主,但成员中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原来的职业以干部、教师、军人、管理人员为多,文化素质较高,所以研究较深,容易出成果。
二、 我国旅游门券收藏活动的短板
1、我国旅游门券收藏活动方兴未艾,但也有妨碍其健康发展的短板,最主要、最关键的是门券收藏缺乏健全的全国性组织,没有名正言顺的隶属关系。自从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脱钩以后,就没有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健全组织,协商成立的“券联盟”亦缺乏权威性,对推动全国的整体工作极为不利。现在的门券活动多是各地各自为战,发展极不平衡。全国性的券展从衡阳十八届以后就难以为继,“券联盟”所属的理论部虽然做了突出的贡献,但在目前的体制下,再创佳绩也很艰难。
2、目前旅游门券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很多博物馆已经免费参观,其中大部分免费也无票,有一部分免费但发放免票(纪念券),还有很多革命纪念馆和红色纪念地也采取的这种模式,很受集券者欢迎。
2)有的景区包含很多景点,原来每个景点分别售票,现在改为整个景区统一购票,使得整个景区的门票种类及数量都大为减少。如各大名山就是这种情况。西湖十景原来都有门票,现在西湖不要门票,只有游船票,有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就在景区里面,现在整个景区购票,所属景点无票,有时做专题就感到券源缺乏。
3)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团队旅游的比例增大。有的景区发放团队票,但大多数是采用签单或开发票,使得用券量明显减少。
4)门票的设计、印制、使用缺乏规范,没有引起重视,缺乏有力的指引和积极的倡导。有的景区门票设计新颖,印制精美,很受游客喜爱和集券者的追捧。但还有一些景区的门票粗制滥造,有的票幅过大,暨浪费资源也不易保存;有的广告占据票面的绝大部分,作为门票的信息太少。门票的验票大多还是采取撕票的办法,有的精美门票在检票时被毁于一旦。
5)、现在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和景区免费参观,没有门票,但很多都印有说明书和简介,如果能印成门票的形式,或者说明书中含有门票,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武汉宋庆龄纪念馆》的说明书中就含有参观券,可谓一举两得。
3、现在集券队伍的现状是退休人员多,老年人多,要稳定队伍,需要不断发展新成员。所以有些要求要与目前的情况相适宜。如门券展览的评选中,会尽量要求全品、早期、珍罕,但不能过于苛求,不然就会将很多人拒之门外。门票要经过验票环节才体现它的使用价值,就像集邮的实寄封一样。集券爱好者很多年事已高,进景区可以免票,要求他们都再去买一张全品票也不现实。
4、如果有关部门能组织旅游门券设计比赛,则暨是对门券设计者的肯定和鼓励,也可引起有关部门对门券设计的重视。比赛可以是回顾性的,限于某个范围,如中国世界遗产景区门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票、中国5A景区门票等。也可以是前瞻性的,选择某一景区(景点)设计门票投稿,对于门票评上优秀的,单位感到荣光,评不上或没有门票参展,领导也会有所触动。当然这些活动,一定要有权威单位来组织,要由有社会地位的全国性组织去倡导,不然就无从谈起。
以上是个人管见,请大家指教。
注:本文原载于门券收藏研究网2018年1月3日 2018年6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