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半生的精力基本走完了祖国的大陆,按说足以欣慰了,可是,隐隐之中终有不安,因为,东南一隅的台湾我还没有涉足,那岂止是我个人的隐痛?多少年来,一直期待着这一天......9月下旬,我借着商务考察的机会,终于踏上了那个梦寐以求的地方,了却了数十年的夙愿。
我是从金门开始台湾之行的。记得二十年前我刚到厦门,站在前埔的海边,偶尔还有边防军来盘查,周边还是一望无际的虾池,冷风疾疾,野草飘摇。向东正前方就是神秘的金门岛。那时,两岸停止炮击也不过十二、三年,但严阵以待的情势依然,当年隆隆的炮声和硝烟,以及如吼的高音宣传喇叭声犹在耳际回旋。就是这浅浅的一湾海水,阻隔了两岸的血脉亲情,无数家庭从此离析。政见之别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这不足五、六海里的距离,顺风时还能听到对岸的鸡鸣狗叫,还有高音喇叭里播放的邓丽君婉转甜蜜的歌声。就在1949年的某一天早晨,一弯清水竟成两岸的铜墙铁壁,几十年来只有用炮弹传输着双方的关系。那天早上,一个老妈妈像往常一样,呼唤17岁的儿子去街上打醋,当儿子拎着醋回家,正遇抓壮丁的国军,于是,儿子连家都没有回就被裹挟到台湾。从此,三十年生死两茫茫,妈妈苦苦企盼杳无音讯的儿子,儿子也企盼着海那边的妈妈。数十年后,两岸政情缓和,探亲开禁,年逾五旬的儿子终能回家探母,他在附近的店里买了一斤醋,拎在手上推开了那扇熟悉又陌生的大门,开门的是白发苍苍的老妪,儿子一下跪倒在她的面前,哽咽着说:妈妈,我打醋回来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有我的一个亲戚,那天早上从金门到厦门赶集,中午厦门解放,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金门的家,最终在厦门走完了她的一生。我想,她一定是心里埋藏着无数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这样的人间悲剧在那个年代何止万千?
今天来到金门,我就是怀着无限复杂与好奇的心情,尽力寻找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诉说。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于1915年设县,以“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位于厦门湾内,屹立于台湾海峡西部,与中国大陆最近处仅2310米,实际由台湾当局管辖,是台当局“福建省政府”所在地,辖区由金门岛、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三担岛、东碇岛、北碇岛等十二个岛屿组成。大金门岛面积150平方公里,比厦门岛略大,两门相对,直线距离不足5海里。金厦两岛同宗、同语、同俗。如今,两地最大的区别是厦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大都市了(人口接近400万),而金门一直是台湾的前线和离岛,军事重地,所以,也没有大的建设,基本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模样。无处不在的军事设施都证明着这一切,岛上的生态很好,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这里也是候鸟南迁的栖息地,每年有大批的鸟群在这里停留补充。最令我吃惊的是岛上古厝民居竟保存得如此完好,并依然发挥着作用。这里的古厝群落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保留之完好,令我匪夷所思。要知道,当年炮战,每平方公里落下数万发高爆炮弹。古厝的建筑雕琢十分的繁缛,重重叠叠,飞檐斗拱,石墙璃瓦,红砖彩瓷,中西合璧,是我国古民居的精华。看得出这里的文化底蕴是何等的深厚!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早年我来厦门,当地老人家讲给我的民谣:贵金门,富厦门,大担、二担......(记不清了)。如此精巧、细致的古厝足以证明金门曾经的富贵。古厝在战时也曾被广泛征用,每个对着路口的墙壁上都保留着抢眼(显见是后挖的),村里的古厝遥相呼应,互成掎角,易守难攻。早年的金门人与闽南人一样,大都有下南洋的习惯,这里精美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是,“十出六亡,三不回,一成功”的几率,在足以让人羡慕的同时,也演绎出不少悲凉的故事。那一间间的古厝一定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几乎每个古厝的门口都有一个巨大的“风师爷”,用以辟邪、纳福,本来这是整个闽南的民俗,但在大陆已经很少见了。
岛上公路很发达,通往岛的每个角落,这与战地保障有关。如今,成为通往各厝家家户户的路网,看似农村,田舍俨然,牛鸟自得,但比比皆是的红绿灯,与横竖整齐的斑马线,还有清清楚楚的道路指示牌,感觉与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偌大的一个岛,人口不足10万,感觉很是安静。
岛上最大的建筑是六十年代兴修的莒光楼,明清宫殿式风格,曾经有很多台湾政要光临。今天,里面陈列着原台湾国防部长胡琏的军功奖章,供游客参观。
金门有三宝:金门钢刀、金门高粱酒、一条根。“感谢毛主席给我们送来了最好的免费材料,我们用最好的工艺打造出最好的钢刀,再卖给大陆客,毛主席在最困难的时候就在支援我们”。导游的解说词语让我哭笑不得!金门高梁酒是国际认可的好酒,其品质与贵州的茅台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价格便宜多了。我们几次路过酒厂的门口,我想去生产线看看,说从不对外开放,被婉拒。一条根是一种多年生植物,明末郑成功屯军金门,北人不适当地潮湿的气候,多生风湿、关节炎等湿热疾病,当地民医用一条根医治,效果明显,如今成为当地一宝。岛上除了金门高粱酒厂,就没什么现代工业了,其他如金门钢刀厂、食品厂也都是传统手工作坊。金门的贡糖也是驰名的茶点食品,闽南人十分喜爱。
目前,金厦已经“小三通”多年,两岸往来十分方便,有很多金门人在厦门购置房产,形成“金门村”。金厦两地在人文、经济上已经没有区别了,但厦门环岛路上“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与金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大幅宣传标语依然表面两地的歧见。
其实,金门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与景点,留待下次与朋友自由行,这次仅为探路而已。
金门高梁酒厂
岛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寫於2012-10-02
摘自董耀辉先生博客,敬请关注《行走台湾之二——野柳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