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如旅途,票根寻望来时路
邬春亮
1986年,我在德阳上小学四年级。从北京、西安旅游回来的舅舅,把途中游历的长城、故宫、颐和园、兵马俑、华清池等景点旅游门券交到我手上,还给我讲了很多旅游中遇到的趣事。从此,我便走上了收藏旅游门券这条不归之路。
童年身处四川盆地一隅的我,常常会望着这些精美绝伦的印刷品,在脑海里为自己设计一条未来的旅游路线——从气吞山河的天下第一关到娇柔玲珑的苏州园林,从古老沧桑的西安兵马俑到青春亮丽的成都世界乐园;刚在武侯祠中凭吊罢刘备诸葛亮,又在南京雨花台前思绪万千;桂林山水三峡美景尽收眼底,草原风铃淮河桨声流淌耳畔……年少的我期待有朝一日能用自己坚实的脚印把这些景点一一填满,用我虔诚的心亲手接过一张张真正属于自己的门券。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值集邮热、火花热、兰草热甚至海狸鼠热的火红年代,中华全国旅游品收藏者联谊会应运而生。在叶磊同学的推荐之下,我有幸成为中华全国旅游品收藏者联谊会首批会员。通过联谊会寄来的会员通讯录,我很快结交到几位集藏经验非常丰富的集友,我们以通信的方式交流门券收藏心得体会,互换各自手中多余的门票。后来学了政治经济学,我明白了这就叫:由原始落后的个人收集阶段飞跃到先进高效的“社会大交换”阶段。
通过联谊录认识的第一位集友叫李程,是广西兴安派出所的警官。李警官每两月寄来一期亲手编印的交流刊物《集藏天地》,还有台北动物园、阿里山等地的珍贵门券复印件。我们不定期地交换各自手中重复的门券,并在信中笑谈某地罗汉堂的门券背面居然出现了靓女的倩影与香醇的芳名,峨眉山进山票的价格由1992年的一角五分猛然增涨到1994年的十五元等等收藏趣闻。李警官幽默豁达的人生观对我影响很大,一直以来,我都把他尊为自己在门券收藏上的启蒙老师。
而昆明的集友杨煜明则为此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杨煜明是昆明某中学的外语教师,工作之余与全国近百位门券收藏者保持通信联系。杨老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所寄来的门券多是带有副券的。爱旅游的杨老师每到一地,总爱花钱多买几张门券馈赠遍及天南海北的广大集友。
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门券收藏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好,而是一门广博的文化。我在1995年的日记里颇有心得地写道:一位出色的收藏家同时也是一名卓越的管理者和艺术家。诚然我国目前还有许多旅游区的门券只是一纸简单粗糙的报销凭证,诚然它们没有经过一流的设计和企划,没有领先世界的纸张与印刷,但拥有它们的,绝对是世界级的收藏家。因为他们所收藏的,早已远远超出了旅游门券本身。
就这样一路走来,我去的地方越来越多,收藏的门票却越来越少。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认为只有自己实地接过的旅游门票,才是人生路上的最美驿站,才真正值得用一生去悉心收藏和细细品味。
2013年夏天从日本度假回来,我把领略沿途美景后留下的福冈海轮、金阁寺、东京塔等景点门票整理好,小心整齐地夹放在收藏册里。随后,将设计精美的门票拍了照片,发到朋友圈中分享。没想到,点赞者寥寥。是啊,拍几张门票发个朋友圈,哪有让人看到身边亲朋好友出现在海外景点热闹现场的心情来得愉悦呢。
2016年,我又以《那些年,德阳石刻曾经卖过的门票》为题,将德阳石刻艺术墙历年来发行过的门票一一贴图,刊发了一期公众号文章。文章发布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于是,我有幸结识了成都市收藏家协会票证专委会的刘华先生。通过刘华,我又认识了胥昌同、幸明琦(世界就是这么小,幸老师家居然是我外公在连山镇上的街坊)、李学信等一大批成都旅游门票收藏界有影响力的专业大V。
今年春节前,在刘华会长的盛情邀约下,我参加了协会举行的门票收藏嘉年华活动。40后的李学义、李学信兄弟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信老师非常热爱生活,钟情于音乐指挥和海外旅游。学信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旅游门票收藏事业发展到今天,必须走专业化收藏的路子,以地域、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比赛等为主题分门别类展示藏品,才能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学信老师还坚持自己办门票收藏小报,诚交天下友,广集世间票。
就在今年收藏协会的活动现场,不擅言辞的我,被洋溢着帅气和热情的刘华会长请上了台,跟大家分享三十余年来的门票收藏心得。我动情的讲到,热爱门票收藏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热爱门票收藏的人,都是有情怀的人。
本文来自《门票寻踪》(总第136期),感谢刘华老师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