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马氏庄园,从安阳坐公交到水冶东蒋村下,然后再打摩的到西蒋村。所谓庄园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建筑群聚合体,官家介绍的马氏庄园由什么三区六路组成,说的云遮雾绕,其实能参观的就是南北2个跨院。如今的景区将南街阻隔,通衢变成羁绊路,一如绍兴鲁迅故居,凸显核心,只为旅游。
马家隆发肇始于庄主马丕瑶,这位同治年进士,官职一路梯升,从知县、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到巡抚、兵部侍郎,量化的俸银、补贴、灰色收入什么的成为奠基宅院的基础性保障。宅院从光绪6年开始大兴土木,绵延到1924年,擘画到完工,跨两朝逾40多年,家族的俸银、私企、地佣等也为后续发展提供有效动能。
马丕瑶有4子3女,庄园基本满足了子女的刚性需求。北院东西4路,分别是马氏家庙、长子马吉森宅院、马丕瑶宅院、四子马吉枢宅院,南院为三子马吉梅独享。北区的二子马吉樟“亚元扁宅”只是纸面宣传而已,据说还在修复状态中。北院建成于光绪15年(1889年),三、四进不等,有客厅、住宅、书房等建筑。给大历史切片,清至民国的一些点滴都和这里有所关联。
马吉森经营有纱厂、矿业,是马家的资本家,宅院的最后一进东偏房“绣楼”,是刘青霞回娘家的居所。开封刘青霞故居、尉氏师古堂是国6,夫家、娘家都是国保。刘青霞17岁下嫁尉氏首富刘耀德后随夫姓,她是马家一个传奇色彩的女人,如果安享于大奶奶的优渥,她的人生不会是大片。因为善举,大清给了“一品诰命夫人”名号,而她加入的同盟会,则受了二哥马吉樟的影响,后来有了“南秋瑾,北青霞”的称号,成为名噪一时的辛亥女杰。
马丕瑶宅院的最后一进正房是马丕瑶的居室,为一座面阔五间的两层楼房。旁边的东厢房,既是马吉樟丁忧居所,也是光绪帝暂住地。1900年的庚子之乱,帝与慈禧老太开始了扰民性西逃。2年后返程,下榻的宾馆就是五星马氏庄园,天子光临,无上荣光。第三进的正房正是慈禧安卧处,不知那款花梨木拔步床是否还残有太后余香。
太后有旨,一切简约,但马家的早餐就是24盘菜,况午晚两餐乎。尽主家之力,博帝后欢心,这是不变的最高宗旨。祁县乔家、巩义康百万等等都曾是赞助商,商家似乎不同于官家用民脂民膏的表忠。大门大户都是肥硕的羔羊,割肉贡献有时是善念,有时像投机。他们也许不知道,身边陪驾的马吉樟,几年后接受了新思想,成为反他们的义士。
北院的最西边是马吉枢宅院,马吉枢和刘青霞是同父同母的兄妹。第二进正房是马家教书先生郑芸笥旧居,第三进则是红色景点,正房是1947年的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东、西厢房分别住过刘司令和邓政委。资藉豪富人家的接待能力是足够强大的,所以有产者写入历史的机会更多。
南院是马吉梅的宅院,建于民国年间,格局明显宽绰,更有舒适感。马吉梅是马家真正的大地主,拥有上千亩良田,地租就是固定的流动资金来源。建筑不仅表现的体量大,而是砖木石三雕也唯尽其美。
国初的《土地法》,地主家产无条件没收,这里转化成学校等功用,大变局后总有浮起和沉沦。马家的初始运作并非是为了百年后的收益,今天建筑的赋权是为旅游经济增能,这是当初投资人想象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