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段老武君
杭州 金志根
退休后又在继续发挥着余热,去年春节前的一次意外,终于有时间在家休息了。这样便有悠裕的空闲时间在家里翻翻拣拣,无意中翻拣出一本苏州诸张林先生和上海袁文奎先生合编的“85版”的门票爱好者的通讯录。它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上世纪的1985年。
我是生于杭州长于杭州,因自小在兄弟妹妹中比较活跃,故外地有亲友来杭州,父母都会掏出一两元钱让我陪他(她)们去西湖各景区游览,这样就无意中留存了一些西湖景区早期的门票(当然没有全品都是“赤膊”的)。
因为那本通讯录,所以我就有选择地和国内的许多第一代(俗称“黄埔一期”)券友有了通信联系,北京的段武老师便是我的第一批通信的票友之一。段武老师个子不高,显胖,擅言谈,说话声音洪亮,一个标准的帝都的侃爷。老师豁达直爽大度开朗的性格亦给我留下了此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北京亚运会前后有几十个各式各样的展览,只要报刊上有消息,段老爷子就会骑着他那不离不弃几十年的自行车去淘票,那时我不太喜欢展览馆(展览会)的票,所以老爷子送我的我回杭州也转手送了票友。当时玩门票没有买卖,多的是通信交流,也有见面互赠。券友之间的友谊是实实在在的,谁也不会去计较吃亏不吃亏。 北京我前前后后去过六七次,在段老爷子鼓楼西大街前马厂胡同的家里住过二次,老爷子好客,让我省下了住宿费,当然还有餐费。每次去时,伯母都准备有饺子还有北京的时令小菜,我和老爷子对坐着喝点小酒,聊着门票,聊着券界的闲闻逸事,聊着全国各地的认识和不认识的票友。当然看老爷子收藏的几十册门票也是一种享受,现在回忆着,那感觉也相当的陶醉。
第二天一早醒来,伯母已准备好早餐(自做的外买的都有)。餐后,老爷子那辆全身都响铃不响的自行车就成了我的“宝马”,我骑着自行车满北京疯转,去军博看望罗敬平,去海淀拜访张雅琳,去前门看过李俊,也去东城见过朱虹。 我办好签证去德国的航班是在北京登机,在预定好登机时间后有几天的空闲时间,又是住在段老爷子家里,某天晚餐后老爷子带我去拜访北京的一位票友(地点在皇城根下,离老爷子的家不远,现在也忘了票友的名字,想来也有些惭愧。)那年代走出国门还是比较稀罕,因为我有一个大行李箱,老爷子又提前开口向邻居预约借车送我去机场…… 最后一次见到段老爷子是我从德国回来,老爷子又送我不少全国各地的门票。
在而后的通信中,得知老爷子身体欠佳,离开市区住郊县去了,直到老爷子来信让我不用再回复,我也只是想老爷子要清静一下,没想到后来得到的消息是老爷子已驾鹤仙去。附上当年的悼诗,悼段老武君仙逝 :
惜别鼓楼逾十年, 噩讯惊悉君成仙。
书签廿载票券暖, 香烛几支手足寒。
犹记对酒论古趣, 难忘借车漂西域。
丝丝愁愫无寄处, 栏杆独倚望秋雁。
段老夫妇
段老和刘永禄老师(照片由刘永禄提供)
段老赠送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