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市民学堂的学生——吴平
江苏 方文洲
我手边有一些特殊的门票,它是一个人多年来对文化热爱追求的见证;它是一个人对占据时间,溶入生活空间最好的诠释;它也是一个人表述了对求知文化碎片的收藏。
他是谁呢?吴平——南京门券协会资深会员。
吴平虽闲赋在家,依然执着的对历史文化的追踪,积极投身到“市民学堂”论坛中,是走进“市民学堂”里的常客。我在与吴平交谈话题中,感悟到:一个朴实的人,自从退休后,一直在家坚持自学,利用学堂颁发教材,用笔圈圈点点注上自己的理解,我想吴平此刻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用勤奋的大脑挖掘书中蕴藏着精粹的宝藏。在吴平眼里,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涤荡一次思想的顿悟。举个例子,吴平对“市民学堂”中的“姮娥奔月”、“夸父追日”他是这样写批阅的: 在那个特定的寓言年代,寄托了人们的理想——也正是很多人抱着理想去实现信念,故而这些寓言能鼓舞人心的力量。是的,吴平风雨十载,却转型成社会课堂的学生,这需要理想的信念。
从江南剧院到中山陵永慕庐;从省昆剧院到新华书店多功能厅;从凤凰书城到兰苑书坊;从广电大厦到白云亭文化中心,吴平的足迹紧跟着“市民学堂”转移讲座地,这让我感受到一个人对知识的渴求,吴平就仿佛回归到几十年前的学生时代,静静的坐在教室里,专注而神采的听老师讲解,眼前一排排黑压压的脑袋,还有周围同学的刷刷笔记声。他忘却了年龄,忘却了身在何处。我被吴平叙述的场景所感动。
市民学堂给予了吴平学习文化的平台,丰富了吴平的文化生活,也使得吴平更加追求完美。比如说,《宋代文人与南京》这堂课,吴平先了解到主讲人林岩的信息,林岩是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于是吴平找来林老师的专著《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在通读情况下,再去听课有助于消化讲座内容,甚至能理解主讲老师的对宋代文人的情怀。在广电大厦听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主讲《明朝的盛世之路》,吴平带着记本录,记下一些与南京有关事件和历史遗迹,以便抽空去寻访。吴平就是这样把自己业余生活与爱好紧密相扣。
每次听市民学堂课,吴平总是提前一天去探明讲座地址,有时讲座会临时有事推迟或因故改变地方,这是常有的事。吴平说,遇到雨天,身上被雨水浸湿也是难免的。
讲座让吴平领悟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让吴平收获到市民文人品位的滋养,同时也收藏到市民学堂具有文化内涵的门券,这类门券充分享受到文化的恩赐,让听课人有了别样的“相遇”。
望着坐在我对面的吴平,听他慢慢道来,满脸洋溢着的幸福微笑,吴平不仅仅是市民学堂的学生,也是市民学堂传播文化知识的使者。
南京市民学堂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