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占地5.5公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蒙古族盛行“密葬”,成吉思汗陵原为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八白宫,即八座白色的毡帐,是供奉祭祀的地方,不是埋葬金身之地。
成吉思汗陵在何处始终是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是衣冠冢,多次迁移,1939年西迁至甘肃兴隆山。1949年8月灵柩移往青海塔尔寺。1954年从塔尔寺请回伊金霍洛故地。1956年建成陵园,成吉思汗及几位夫人灵柩安放在陵宫内,将分布在鄂尔多斯各旗的八白宫、哈日苏勒德及其它圣物集中在陵园,2004年全面修缮。成陵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
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祭祀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成吉思汗八白宫以宫帐形式建立,造型与传统的蒙古包相似,但不完全一样,它模仿传说中的桃儿形天宫,曾称"有天宫形状之帐曰宫帐"。宫帐在春季大祭时除了用白毛毡蒙盖以外,外面还要罩一层棕黄色缀有青绿色流苏的外套,亦称金殿。
成吉思汗陵园占地55000多平方米,主体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和相连的廊房组成,建筑雄伟。中间正殿高达26米,东西两殿高23米。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显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宫殿的圆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熠熠闪光。圆顶上部有蓝色琉璃瓦砌成的
云头花,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正殿摆放成吉思汗的5米雕像,盔甲战袍,相貌英武。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后殿为寝宫,供奉成吉思汗和三位夫人的灵枢。正殿东西廊的壁画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鲁锭”(大旗上的铁矛头)。从蒙古族民族心理来说,
成吉思汗陵是圣地,是“全体蒙古的总神祗”。成为蒙古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中国历史看,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伟大缔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他和他的子孙前仆后继,统一蒙古高原,进而统一全中国,结束了自唐末以来四百多年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元朝,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版图。成吉思汗陵作为纪念成吉思汗的标志,象征着蒙古民族的统一和中国的长久统一。
从世界历史看,成吉思汗是两千年来影响世界最大的人物之一,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彼得大帝、恺撒大帝、拿破仑等人。他和子孙所建立的大帝国,改写了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进程,使得人类之间实现了“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至今世界各国的人民对成吉思汗和
蒙古文化仍然充满了兴趣,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具有世界文化价值。